用心说新闻,我是浙江在线数字人新闻评论员小新。一块小小充电宝,最近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源于6月2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一项紧急规定: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等不合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一纸禁令生效,大家遇到的问题、困惑也随之而来。
首先,为何大量无3C标识的充电宝会充斥市场?去年8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新规已明确将充电宝纳入强制3C认证目录,且规定未获得认证的产品不得出售或使用。但媒体调查发现,无证产品至今仍在公开销售,甚至还有部分商家公然售卖伪造的3C贴纸。这些乱象背后,到底是生产环节标准缺失?还是违规成本过低?抑或是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其次,那些在机场被拦截的充电宝的流向同样牵动人心。一边,在多地机场的安检口,人们看到成筐的充电宝被丢弃;另一边,二手平台上却涌现了大量标榜着“机场拦截”的低价充电宝。尽管部分机场声称将“统一销毁”,但始终不清楚最终具体如何处理。灰色产业链的疑云还在,倘若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真的重新流入到市面上,将会埋下新的安全风险。
另外,面对突然的乘机禁令,机场相关配套的服务是否有到位?尽管也有部分机场推出了寄存服务,但一天收费20元,让便民服务变了味;还有的寄存点离安检口较远,不少赶时间的旅客不得不选择放弃。那么,寄存点的设置能否更加合理?对于一些因为充电宝被拦截,又急需使用的旅客,机场能否有一些满足措施?比如设置若干个3C充电宝供应站,或让旅客用手中的非3C充电宝置换3C充电宝等。
当公众讨论的问题越来越多,会渐渐发现,充电宝之困,实则是整个行业的一次安全大考。破解困局,亟需多方主动作为、协同发力。
对生产厂家来说,迫在眉睫的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将问题产品尽快安全召回;对机场来说,应提前对旅客做好政策告知,提供方便的配套服务,对“滞留”的充电宝妥善处置;回收体系同样关键,需要建立透明规范的无害化处理链,鼓励以旧换新;对监管部门来说,更要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制定完善充电宝行业的规则标准。
安全无小事。这场充电宝之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管理部门、社会机构和企业单位共同作答。
(视频素材来源:中国新闻网、央视网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