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浙江省“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之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专场活动的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大会”正在上演。这不是普通的相亲,而是科研机构与技术企业之间关于智慧农业的“技术鹊桥会”。
活动现场 记者 汪雨晨 摄
“我们需要能适应田间光线变化的‘火眼金睛’!”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叶宏宝现场提出了需求。他举例说明,正午阳光下,农业机器人可能会因摄像头过度曝光导致无法精准定位而“迷路”。“现有工业视觉模块在农田强光、潮湿环境下容易‘水土不服’,我们需要能自适应光照变化的专用摄像头。”
除了“眼力”外,叶宏宝还提出了对机器人“脚力”的提升需求。“履带式机器人虽然爬坡性能好,但对作物间距有要求,在丘陵山地应用很受限,希望有公司能提供将履带式和轮式相结合的技术,提高机器人山地作业灵活度。”
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孔德栋则瞄准降本增效:“数字农业工厂方面,包括植物工厂和渔业工厂都拥有千亿级的市场规模,但AI驱动型装备成本过高。”他提出,农业与AI融合是大趋势,希望可以与AI优势企业合作,开发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
同时,孔德栋提出无人机精准作业系统的研发需求,“希望可以通过给无人机挂载微型机械臂和智能识别模块,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在此基础上,他期待相关企业可以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助力全省数字农田平台建设,“比如通过算法分析,告诉农户某块地最适合种什么。现有的数字农田系统更像‘档案’,未来要变成‘参谋’。”
面对省农科院的“技术征婚启事”,企业代表们纷纷亮出“聘礼”。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科技对农业的意义。”新华三集团解决方案部部长董健的发言引来掌声,随后他为大家介绍了“AI+农业”覆盖的经济、治理、服务三大场景——产业互联网平台串联金融、合作社与农户,手机APP帮助农民掌握市场动态,AI帮助农民判断最佳收割和销售时机。科技为农业创造了很多“想象空间”,在这片天地里,企业如何积极入局?董健向众多需求方介绍了其优势所在:“作为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我们的技术已适配94款不同型号的GPU,拥有丰富的场景化落地的实践经验,并且能提供工具平台和专业团队支持。”
“传统农业需要AI,AI也需要农业场景落地,今天这场对接恰逢其时。”作为国内智慧农业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农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郑文刚分享了公司的实践,从无人农场系列智能装备到果园采摘机器人,从无接触体尺自动测量系统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其技术已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
活动现场,包括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和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在内共有6家单位发布了智慧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涵盖病害生物防控、生物合成、精准畜牧业、智能遗传育种、智能农业机器人、水产养殖智能装备、植物工厂等领域。最终,省农科院与海康威视、新华三、百图生科(北京)、托普云农4家企业签署了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协议。
此外,活动现场对《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进行了详细讲解,明确浙江到2030年将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5%以上的目标路径。
(浙江在线7月9日讯 记者 汪雨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