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戏曲咿呀融入赛博江南,当良渚神纹沉浸数字宇宙;当短剧光影带火之江风景,当潮玩萌态引爆情绪消费……文化,从来不是凝固的碑石,而是不断重构的活态基因。
20年来,浙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努力让更多文化领域标志性成果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即日起,浙江在线特别推出系列策划“文化新坐标”,通过聚焦短剧、网游、潮玩、文创等一系列新载体,触摸年轻一代的文化脉搏,品读文化浙江的潮流韵脚。
“文化新坐标”系列报道将分篇章徐徐展开。第三章节扫描浙江网络文学的产发展图谱,聚焦中国网络文学如何从“内容输出”到“生态出海”。看!让我们走进网络文学的世界——
从《盗墓笔记》到《庆余年》,从《诡秘之主》到《上元欢》,中国网络文学正以惊人创造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
2024年,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50亿元,海外用户规模超3.5亿。《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新增注册用户3000万,中国网络文学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突出亮点。
近年来,浙江着力推动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发展。上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
在这场文化出海的浪潮中,浙江有怎样的底气和实力,助推网文向海外市场“进军”?中国网络文学如何从“内容输出”到“生态出海”,乘风踏浪?
勤练内功,中国网文站上世界舞台
盛夏,杭州白马湖畔,绿树葱郁。这里有一座特别的“村子”——中国网络作家村。
这是全国首个“国字号”网络文学产业平台,自2017年成立以来,这里已汇聚唐家三少、南派三叔、蒋胜男、管平潮、匪我思存等350位国内顶尖作家。《藏海传》《开端》《芈月传》等网文经典作品都是这个村“村民”的手笔。
中国网络作家村 记者 李心怡 摄
“目前主攻传统文化和现实主义职场题材。”最近,90后网络作家、中国网络作家村党支部书记王誉蓉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在她看来,作为新生代的网络作者,把文化内涵融入作品是自己的使命。
“近几年,传统文化不仅在国内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海外市场上也越来越受欢迎。”王誉蓉深有体会,去年,她的作品《上元欢》被海外出版社看中,对方希望能翻译成英文版,在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发行。
翻开《上元欢》扉页,一幅以杭州河坊街为中轴线的全景图徐徐展开,这是王誉蓉以南宋临安城为背景创作的网络小说,“我把元宵节拟人成了一个小神仙——元夕。她来到古杭州的临安城,与结识的小伙伴们边探险边守护了临安城。”
王誉蓉说,其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节气以及点茶、宋瓷等传统文化元素,读者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了解古代杭州的风土人情,浸润宋韵文化。
不久前,王誉蓉的《上元欢》英译纸质书陆续进驻海外书店,销售近千册,大众书局、卓尔书店等亚欧百年知名书店也在进驻中,精装版Lantern Festival Joy书号也刚顺利下发,即将上线。
《上元欢》英译纸质书 受访者供图
网文出海在这个村里已不是稀奇事儿。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以多语种小说、漫画、影视剧覆盖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在中国阅文集团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WebNovel)平台点击破亿;《斗破苍穹》《诡秘之主》《宿命之环》等翻译作品浏览量纷纷破千万。
中国网络作家村村民、青年作家蒋话分享了他在意大利的经历:当时他在一个社区打篮球,一位当地人主动上前,和他分享了他因为看了中国网剧、网文,再去体验拔火罐的故事,“这件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从‘文本出海’到‘文化出海’的变化。”
近来,中国网络文学也获得了学术机构、文化机构等的认可。作为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大英图书馆继2022年首次收录16部网文后,去年9月又收录《庆余年》《华妃墓》《天道图书馆》等20部网文作品。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络作家村打造的“东方故事”,全平台点击量超百亿,吸引全球超1.6亿读者,成为Z世代追捧的“文化新宠”。
“对于创作者来说,把内功练好了,才有面对世界各地读者的底气,在此基础上才具备推广、转化等海外传播的更多可能。”蒋话说。
政策加码,为出海铺路搭桥
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网络作家协会,率先开展网络作家体验营,开展网络作家职称评审……“网文浙军”实力雄厚的背后,浙江频频出招。
在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浙江明确提出“支持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国潮精品、影视出版、文创动漫等优质产品出海”。这一战略背后,是一系列政策组合拳:
早在2019年,浙江省作协便发布了“新雨计划”,重点针对35周岁以下的青年网络写手和作家,以3年为周期,培育新生代网络作家。
上个月,2025年“新荷计划”青年文学人才研修班在嘉兴海盐开班。“新荷计划”开展12年来,早已成为浙江省青年作家培养的重要品牌,至今培育了500余名文学新人,入选作家也从最初的70后,延伸至90后、00后,逐渐形成“文学新浙军”的人才梯队。
此外,浙江鼓励青年作家创作、培养新生力量的另一重要品牌——“浙江青年文学之星”评审活动已坚持20余年。从去年开始,该评审活动改为榜单发布,每季度末评审并发布1至3位上榜作家,年底从季度上榜者中联评出1位年度人物。
“让作品变成产品,让作家变成企业家,让追梦者变成圆梦者。”借助网文IP,中国网络作家村不断延伸拓展文化产业链上下游。
近年来,“村里”创新开展“IP直通车”活动,搭建了作家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对网络文学作品创作、项目孵化、版权交易、作品改编、影视动漫游戏衍生开发等提供有力支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网络作家村已对接企业300余家,促成合作99项,累计交易金额16.41亿,推动了网络文学价值的市场化实现。
随着AI技术出现,中国网络作家村与企业、学院展开合作,建立网络文学“一带一路”海外传播翻译基地,探索海外翻译对AI的便捷化应用。
作家村还建立了全球化协作网络,通过浙江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与海外出版机构、影视制作公司等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开发、推广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实现内容本地化运营和国际市场深度拓展。
此外,海外原创作家也纷纷参与参与进来。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不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出,而是逐步构建起清晰的“海外本土生态”——新增12万海外本土作者与50万部海外本土创作作品,这标志着网络文学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的新维度。2024年,在国家文旅部支持下,中国网络作家村启动“欧洲文化交流活动”,与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国的学者及文化平台开展深入合作,推动东西方文明相互借鉴与融合。
英国小伙卡文在早些年与中国网络文学结缘,最爱读《斗罗大陆》。如今,这个90后不只是读者,还与“起点国际”签约,成了自己偶像——中国网络作家村“村长”唐家三少的“后辈”。基于丰富“阅”历,糅合东西各方元素,多年来,他写的网文总阅读量已达8300万。这样的良性互动,让中国叙事加速融入世界流行文化。
IP全球运营,产业链迈上升级之路
这些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脚步步履不停,花样也层出不穷。
回头来看,2005年,中国网络文学开启外文出版授权,出海1.0阶段正式开启;2017年,起点国际正式上线,以垂直门户为阵地、成规模地对中国网文进行翻译输出,网文出海2.0阶段大幕拉开;如今,网文从出版授权、翻译出海,模式出海逐步向“全球共创IP”的3.0新阶段迈进。
网文+短剧、动画、电影、漫画、衍生品……当下,网络文学出海的产业链日益成熟。
以2024年为例,网络文学IP改编势头强劲:年度新增各类改编授权约3万项。微短剧狂飙突进,2024年成为网络文学IP转化的发力点,全年新增网络文学微短剧改编授权超1600部,同比增长81%;年新增动画改编授权80余部,同比增长16%。
王誉蓉的《上元欢》同名微短剧已完成拍摄剪辑,正翻译制作成20多种语言版本,她透露,最快在今年9月底会与观众见面,届时将覆盖东南亚、北美、欧洲等。此外,同名游戏也在开发中。今年10月,王誉蓉还将作为中国青年代表,赴日本参加亚欧青年领导人论坛进行分享交流……《上元欢》已形成集小说、短剧、周边、游戏等IP全产业开发链条,“海外合作方之所以重点引进这个IP,看中的正是文化产业端的商业价值。”
还有蒋胜男的《芈月传》、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匪我思存的《东宫》等爆款IP,如今已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多种形式扬帆出海。
杭州的企业也看好这片新蓝海。杭州熙丽泉鸣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目前已与20多家海外主流平台建立合作,内容覆盖亚洲、欧美、中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打造多部现象级出海短剧。其中,《Forbidden Desires Alpha's Love》全球单日最高票房破百万美金(创行业纪录),被西班牙《国家报》誉为“中国短剧出海现象级案例”。
“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源头。”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说,7月21日,瑞士国家旅游局与阅文集团《全职高手》IP合作启动,主角叶修“入职”瑞士国家旅游局,化身“瑞士旅游探路员”,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打卡活动将在瑞士各地举行。社交平台上,“苏黎世见”已成为各国粉丝通用的问候语。
不可否认,当前中国网文出海还存在文化差异、平台限制、作品翻译和版权等诸多难题,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更多从业者对未来充满期待,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走出去”只是第一步,要掌握出海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能“走进去”。“当政策引导、市场活力与个体创造力更好地形成合力时,网络文学必将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说,“中国年轻一代创作者正以全球化视野和创新表达,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他们笔下的故事,既扎根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又绽放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光芒。要让海内外观众不仅看到中国有俊男美女的生死故事,更能读懂中国历史故事中的文明密码,让世界主动拿起这把‘金钥匙’,打开理解中国的大门。”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