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钱江潮的“三重境”

字体:
—2025—
10/09
09:31:42
2025-10-09 09:31:42 来源:浙江宣传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东坡寥寥十字,留下了对钱江潮的最高评价。

  又是农历八月十八。每年这个时候,位于嘉兴的盐官总是人潮胜江潮,一睹“波涛如怒”的大自然奇观。

  “潮落潮生,几换人间世”,浩浩汤汤的钱塘江,历史上曾几经改道。钱江潮的“最佳观潮地”,唐宋时并不在盐官,而在杭州城

  江潮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潮待何人?从杭州城到嘉兴盐官,钱江潮“最佳观潮点”缘何东移?

  一

  一条钱塘江,流淌的都是诗意。作为红了千年的观光项目,钱塘江潮水留下了无数诗文。这些“种草文”中,便藏了观潮点变迁的线索。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是盛唐时期诗人宋之问描写的灵隐寺周边景色。唐代时候的钱塘江,江潮直奔杭州城下,从北高峰上看日出、观潮涌,江海连成一片,壮观而辽阔,怪不得诗人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句。

  同样是写八月的潮水与桂花,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则闲适了许多。“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位前江州司马,那时已不是当初的天涯沦落人。位于凤凰山的郡亭,视线极佳,官署内办公之余,躺在郡亭内看潮起潮落,这样的生活,令白居易多年以后仍感慨:“能不忆江南?”

  如果说灵隐与凤凰山都属于远观,樟亭则属于古代近看潮水的胜地。根据专家考证,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也就是如今的南星桥三廊庙附近。“樟亭八月又观涛”,唐代时,八月来此观潮已成习俗。

  樟亭,又叫樟亭驿,兼具住宿和观潮两重功能,自然少不了诗人的足迹,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罗隐等人都曾住过。“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钱塘潮的汹涌,从孟浩然的诗词中扑面而来。

  也许是钱塘江潮水名声太盛,北宋时期那首写尽杭州繁华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柳永就将词牌名取为《望海潮》。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城里观潮之风远甚于前,从民间到皇室,都热衷于观潮,连水军操练的时间也特意放在了八月。

  据《梦梁录》记载:“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侍等雇赁作看位观潮。”从宋人周密写的《观潮》中,亦可一窥当时观潮人数之多,“江干上下十余里间”,“车马塞途”。

  可见,八月十八观潮,发展到南宋时已成为一种“文旅产业”,临江的楼屋也被租赁出去成了观潮点。

  “江涛汹涌未相似,奇观独让盐官州”。明清以后,轮到海宁盐官观潮风头无两了。在清代人的眼中,杭州城曾经让苏轼惊叹“壮观天下无”的潮水虽壮观依旧,但观潮中心已经让位于盐官。

  现代的杭州城,一江春水穿城过,虽然郡亭和樟亭都已湮灭于历史尘土中,主城区江边的潮水盛况不如千年前,但杭州城内仍有许多与钱江潮相关的地名,如望江门、候潮门、秋涛路等,记录着杭州城与潮水相伴的岁月。

图片

位于杭州市钱塘江畔的“钱王射潮”雕塑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二

  钱塘江潮水的汹涌,源于外宽内窄的“喇叭口”独特地形,江道的走向、江面的宽窄、江水的深浅,都关系着潮水的涨势和形态。

  千百年来,不同的观潮点位、不同的观潮时刻,有着不同的魅力。钱塘江“最佳观潮地”的变迁,是自然之力,也有人为之因。

  先说自然之力。在钱塘江潮水形成的过程中,有一处关键点位叫做海门。1091年,苏东坡离开杭州前,依然心系钱塘江水患整治,特意上书朝廷,其中就有“潮自海门东来,势若雷霆”的描绘。

  唐宋时期,钱塘江主槽都靠近江的南岸,海门的位置,在现在的杭州萧山一带,因此也被称作南大门。南大门位于两山之间,当从海上而来的潮涌经过此处,便迅速收拢江水,致使大潮叠涌、直扑杭州,故而成就了李白笔下“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的壮丽景象。

  钱塘江带来的不只潮水,还有著名的西陵渡和西兴古镇,古人从杭州入绍兴,便要经过西陵渡再到浙东运河。

  从杭州湾随着潮水而来的,还有大量的泥沙。长年累月堆积之下,靠近南岸的海门逐渐淤积直至成为陆地,西陵渡也和钱塘江隔绝开来,与此同时,钱塘江北岸靠近海宁盐官一带,则在江水的日益冲刷之下,原来的陆地逐渐成了江道。

  到了乾隆年间,钱塘江正式改道北大门。潮水从盐官绕行走了一个弧线,等到杭州城内时威力自然就小了很多。

  再说人为之因。钱塘潮涌于老百姓而言曾如洪水猛兽,从白居易到钱镠再到苏轼,历代杭州的主治者都在为治潮而努力,如修建海塘。

  在钱塘江改道的过程中,两岸的海塘也在不断地加固,江道缩窄,驯服了潮水的同时,也让“最佳观潮地”的位置稳定在了盐官一带。

  治水工程带来的另外一个作用,便是潮水形态的多样化。如著名的回头潮,便是潮水撞击堤坝形成的。

图片

杭州七格的猪头角坝附近,观潮游客爆满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三

  农历八月的杭州,赏桂与观潮是两大盛事,让无数人沉醉在江南的韵味中。如今,我们站在钱塘江边,眼前仍是千里波涛奔涌不息,但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却会因人生阅历而各不相同也许,观潮有三重境界。

  观的是一种人生。潮水一年又一年的,汹涌依旧,但看潮的人却在逐渐老去。每天早晚准时而来的潮水,让白居易也感叹“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潮起潮落,也如人生的起伏。“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当你经历过再回头看,便觉得起起落落,也只是人生的常态。

  观的是一种意境。对于潮水,大多数人喜爱的是其形态之壮观,但也有人独爱潮声。听潮大多是在半夜,夜潮来临时,潮水的形态虽不如白天清楚,但伴随着天上明月,别有一番意境。

  “耳听半夜潮,明月共潮生”。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曾将六和听潮作为杭州秋天的必选项。难怪,相传鲁智深在六和塔中听得潮声,说了一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留下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故事。

  观的是一种精神。潮流,是自然现象,也指社会的趋势,站在涛头的弄潮儿,必然要承受更多的未知风险,但也能望得更远、先人一步。

  潮水奔流不息,越过重重关隘,与潮共舞的浙江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孕育出一代代“争先鼓勇,溯迎而上”的弄潮儿。

  正所谓“人生代代无穷已”,钱江潮水去又来,不知今年待何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