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7日讯(记者 汪雨晨 通讯员 张艺馨)“有山有水还有窑烤面包香,带着家人住了三天还不想走!”9月初,来自金华市区的游客胡晓霞,在武义县桃溪镇东垄水库坝下的民宿里连续住了多日,她感慨:“每天伴着溪涧鸟鸣醒来,傍晚沿水库步道散步,日子比在城里舒服太多!”
千里之外来的新疆游客王慧更是惊喜,“我们那儿看这样的山水得跑几小时,这儿出门就是景,溪水清得能看见鱼,住得也舒心。”
他们口中的“不想走”“很惊喜”,正是武义藏在山水间的“共富密码”。武义八山半水半分田,有大小水库117座,特别是小型水库星罗棋布,承担着防洪、灌溉等功能。
东垄水库就是这样一座水库。作为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库,它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尽管坐拥良好的山、溪、竹等生态资源,但苦于没有变现的渠道。东垄村第一书记潘杭锋说,“天旱放水,平时静默,村集体收入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
转机来自近年来武义全面推进的水库系统治理。当地先啃下“安全硬骨头”,完成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现安全隐患“动态清零”,让“病险库”变“放心库”。接着抓住全国水库不动产登记试点机遇,99座水库完成确权登记,让集体资产账册上的“模糊资产”变成“可盘活资源”。
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库生态资源,同步建立安全管理指导机制,为水库开发划定“安全红线”;同时,厘清运营方、村集体、管理部门的安全责任与风险承担,细化生产经营规范。“安全筑基+产权明责+规范准入”的三重保障,东垄村创新闯出了“水利+生态+民生+共富”的模式,让曾经“守着好水没好收益”的水库,变成了村民家门口的“聚宝盆”。
返乡青年陶广是第一批探路者。2024年,他看中了东垄水库坝下的这一方山水资源,打造了一家特色民宿。民宿取景水库山水资源,但又远离水库管理范围而建,有山野之美。同时,得益于水库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保障了河道生态用水,老渡槽改造成“空中走廊”,打造成了别具特色的“库景房”。
“一开门就火了!”陶广笑言,民宿仅运营数月就接待游客近2万人。更让当地村民高兴的是,得益于民宿吸引的众多游客,村民们在家门口多了十多个岗位,笋干、蜂蜜等土产卖出20余万元。
40公里外,茭道镇沈家村的方坑水库,同样迎来蜕变。武义县水务局与当地镇村保留水库弧形坝体、瀑布溪谷等生态与安全核心区域,利用生态流量泄放形成“瀑布”的特色景观,吸引资本入驻。
依托方坑水库周边山水资源开发的咖啡店 图源省水利厅
项目依托方坑水库独特的弧形坝体、瀑布和溪谷景观发电厂,并将闲置办公楼和水库闲置管理用房改造为咖啡馆、茶餐厅等。去年还是毫不起眼的小型水库,如今已成为咖啡飘香、露营桌满溪谷的“网红打卡点”。值得一提的是,项目不搞“一锤子买卖”,创新“国企带动、村集体参与、村民共享”模式,并将30%收益注入生态反哺资金,专门用于水库清淤、岸线维护等工作,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形成“生态好-游客来-收益多-生态更好”的良性循环。
方坑水库项目试运营首月就接待游客1万人次,预计村集体年增收将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如今,这份“焕新”还在延续,东垄水库计划开发下游水渠打造水上餐厅,在百丈泄水库上游建星空露营基地,让“水体验”更丰富;方坑水库项目启动二期整村民宿开发,带动周边村一起发展。
“每座水库都有自己的‘活法’。”武义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不是每个水库都要搞漂流、开咖啡馆,而是要找准“水”与“本地特色”的结合点,有的可以做生态种养,有的能搞研学体验,核心是让水从“看得见的资源”变成“摸得着的收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