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1日讯(记者 陈卓妤)深秋时节,街头已添凉意,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的一家小店门前人来人往,有着与天气截然相反的暖意。这里是杭州首家专为听障手艺人打造的文创集合店——“茶亭益事坊”。10月21日,它以“静待花开,爱心满巷”为主题正式迎客,听障匠师代表、各界嘉宾与爱心人士齐聚现场。
“茶亭益事坊”现有13位创业者,是以听障女性为核心力量打造的助残主题集合店,店里汇集咖啡、烘焙、编织、毛毡、软陶等二十余类手作,还包括不少精致的非遗作品。“最远的,有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姑娘。大家都是怀揣梦想的听障人,是一份奇妙的默契让我们跨越山海聚到杭州。而这座城市实打实的政策,更让我们能安心留下来、扎下根。”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创始人毛董莱一边打着手语,一边向记者介绍。
记者注意到,每位创业者胸前都别着一枚小巧的胸针,上面写着“手语超人”四字。毛董莱解释:“手语是我们和世界对话的桥梁,而‘超人’两个字,是想告诉大家,我们会超越身体的局限、突破自我的边界,始终用乐观积极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店铺一角 记者 陈卓妤 摄
店铺打造了三大特色服务板块:文创产品展销、非遗手工体验与爱心便民服务。在非遗体验区,AI实时字幕技术成为沟通桥梁,让顾客与听障匠师实现无障碍深度交流。“你好,我想要一杯咖啡。”顾客刚凑近屏幕说完一句话,对应的文字便立刻显示,听障工作人员随即通过打字等方式及时回应。爱心服务区提供的裁缝修补、法律咨询等项目,也为社区居民送去便利,注入融融暖意。
在非遗手工区,记者邂逅了听障匠师张颖,这位来自内蒙古的“草原女儿”,身着绣有精致纹样的民族服饰,正忙着整理刚做好的手工香皂。今年是她在杭州的第9年,从浙江省特殊职业学院毕业后,她选择留在这里,一头扎进特色手工香皂创业。她还常常借着与顾客交流的机会,主动分享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把家乡文化悄悄融进手作里。“我跟着网上教程,自学了4个月香皂制作。”她用不太流利的口语搭配着手势,慢慢说道。
一旁,一位本地居民拿起一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香皂,皂体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微光。张颖立刻上前,一边打着手语,一边耐心解释:“这块皂,我做了12个小时,能洗手,也能洗脸,是有机的,对皮肤特别好……”
内蒙古姑娘张颖 记者 陈卓妤 摄
送走顾客,张颖笑着告诉记者,每块香皂被买走时,她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满足与自豪。在她心里,这里不只是一个售卖商品的地方,更是能让她的手艺被看见、让梦想落地的“小港湾”。
据悉,“彭埠茶亭益事坊”开业仪式由杭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上城区残疾人联合会、彭埠街道及茶亭苑社区联合指导,杭州手语姐姐无障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杭州小巷里的“手语超人”,藏着跨越山海的梦想,它不仅是城市温度与包容精神的鲜活注脚,更是探索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创业模式的重要实践。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残障人士的小店走进街巷、融入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