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90后青年返乡学艺 为非遗冻米糖传承带来新血液

字体:
—2025—
06/08
09:53:02
2025-06-08 09:53:02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陈莹 葛露瑶 郭力 文/摄

老刘正在做冻米糖。

  昨天一早,在宁波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景区,热气腾腾的米香和芝麻香扑鼻而来。

  70岁的刘国文弓着腰,熬着一锅琥珀色的糖浆。

  一旁,31岁的邱旦晨认真聆听老刘的“教诲”,专注观察着糖浆的火候。

  在没有太多零食的年代,冻米糖的脆响是宁波人共同的童年回忆。老刘制作传统冻米糖逾半个世纪,曾三次上央视展示技艺。

  2021年,他的“十七房冻米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宁波市级非遗项目。

  老刘一直担心自己年纪大了,这份“甜蜜事业”将面临断代。

  好在今年,一名从新疆阿勒泰雪场归来的90后青年敲开了老刘作坊的木门,给这门老技艺带来了新血液。

  他就是邱旦晨,土生土长的澥浦人,曾在阿勒泰当滑雪教练,今年毅然返乡学艺。

  “在雪山之巅待久了,反而更想念老街的糖香。”他边说,边紧张地把手悬在刚出锅的冻米糖上方。

  “咔!”刀落糖裂,碎屑四溅。

  “经常切散,手艺还要多练,我才学了一个月,要沉下心来好好琢磨。”小邱挠头苦笑,案板上歪斜的糖块与师父刀下整齐的“金砖”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老刘对徒弟充满信心:“他学滑雪能成为教练,学这个肯定行。”小邱也很争气,比如,最难的熬糖环节,他已能通过糖浆的气泡来判断火候。

  “滑雪和做冻米糖都讲究‘快稳准’。”小邱比划着压冻米糖的动作。不同的是,雪板激起的是冷冽的雪浪,而切刀挑起的是滚烫的糖丝。

  小邱坦言,他的学艺之路才刚刚开始,“现在掌握的只是些皮毛,真正的精髓还需要时间沉淀。”

  他深知,要学好这门传统手艺绝非易事,“不仅要有耐心,更要能吃苦。”

  说到这儿,他不自觉地摸了摸手上新添的刀伤。

  望着老刘的背影,小邱很是心疼:“师父年纪大了,最多再带我两年。我得抓紧每一分钟,把这门手艺学好。”

  谈到未来规划,小邱眼中闪着光:“我想把传统手艺和现代营销结合起来。”

  他计划开拓网络销售渠道,并设计文创礼盒,“还要拍摄短视频,让年轻人看到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手艺;非遗;邱旦晨;90后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昨天一早,在宁波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景区,热气腾腾的米香和芝麻香扑鼻而来。70岁的刘国文弓着腰,熬着一锅琥珀色的糖浆。一旁,31岁的邱旦晨认真聆听老刘的“教诲”,专注观察着糖浆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