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斗动作行云流水,表演技艺惟妙惟肖。在央视兔年春晚上,来自浙江的地方剧种婺剧又一次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婺剧艺术连续5次,累计6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展示出扎根浙中大地的深厚艺术底蕴。
“婺剧源于明朝中叶,有着400多年历史,它出身于草根,就像是稻田里的禾苗,茁壮成长。”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李晶教授做了一个贴切的比喻。她介绍说,婺剧长期称作“金华戏”,主要流传在以金华为中心的浙江省中南部地区,包括金华、衢州两市以及杭州市的建德以及丽水市的遂昌、缙云等县(市)。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戏”有了更为响亮的名号“婺剧”。
而之所以改称“婺剧”,这与金华的地名更迭有关。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国、州相对应,称作“分野”。金华当地属于婺女星的分野,同时也是“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因此,南陈在此地设金华郡,隋代改名婺州,后又被朱元璋改回“金华”的地名。
“‘文戏武做,武戏文做’是婺剧的鲜明特色。”李晶以最著名的婺剧折子戏《断桥》为例,其他大剧种的同名折子戏都以优雅细腻见长,而婺剧《断桥》则以浓烈表现柔情,以粗犷反衬细腻,以高难度的武功来表露人物细致入微的情感。“戏演到高潮时,大锣大鼓,跌宕起伏,‘白娘子’‘许仙’‘小青’三人腾挪翻转,满台飞舞,于剧烈冲撞中显情感真诚。同时在武戏中下足文戏功夫,呈现出自成一体的独特美感,因此婺剧《断桥》多年以来一直享有‘天下第一桥’的美誉。”
婺剧之所以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与金华地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它地处钱塘江中游地区,衢江、婺江、新安江在周边相继交汇,是江西、福建和皖南沟通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枢纽。李晶说,金华周边是多个古老戏曲的兴盛之地——南戏发源地温州、乱弹兴盛地绍兴、徽调成长地徽州、高腔发生地弋阳。在明清时期,当地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各路商贾随着水路纷至沓来,而各路戏班也跟着同乡商人前来谋生,落地生根。因此,婺剧得以综合了高腔、昆曲、乱弹、徽调、滩簧、时调六种戏曲唱腔。
在兔年央视春晚,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了武戏《群英荟萃》。这出戏除了翻腾扑跌外,还融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岔口》《挑滑车》《对花枪》等经典武戏片段。这些经典武戏常演不衰,备受当地观众喜爱。
在金衢地区,逢年过节,“做戏”往往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只要确定下“做戏”的日期,村民就会奔走相告,呼亲唤友,既看了戏,又走了亲。金华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党委委员、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晓平说,许多老观众从几十里外赶来看戏,习以为常,“在现场感受演出氛围,和在电视上、手机上看是不一样的。”
“我们院很忙的。”王晓平自豪地说,这个春节从初一到初四,剧院要在金华市区的中国婺剧院大剧场举办迎新春惠民演出,初五到初七,要去浦江县连演五场,初八开始,他们又要回金华继续演出。2022年,受外界条件影响,剧院演出200多场,而在历史上,剧院一年最多演出700多场,平均年演出500多场。
“我们要深耕学校市场,培养青少年对婺剧这项国家级‘非遗’的兴趣,也要培养城市市场,在城市平台加强与其他剧种的交流,还要拓展国外市场,目前浙婺已经走出国门,访问了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更要深耕农村市场,因为现在的农村就是未来的市区,经常是梅花奖得主带队下乡。”这位享誉全国梨园界的“掌门人”侃侃而谈,此次参演春晚,是浙婺派出演员最多的一次,既有梅花奖得主杨霞云等台柱子,也有占比约三分之一的新生代,“培养好更多的年轻演员,剧团才有更好的人才结构,婺剧发展也更有前途。”
一个地方剧团累计摘回了五朵“梅花”,多年以来,中国戏曲界就流传着“浙婺现象”。李晶分析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多年以来以改革和实干见长,同时牢牢扎根人民群众,一方面坚持送戏下乡,一方面主攻现代题材,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新颖之作。同时,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年轻演员,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优质平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