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让身在大城市的你回县城老家,你乐意吗?纠结的背后,无非是觉得“县城没发展”。
可如果,县城要发展了呢?
浙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列入“事关全局、牵一发动全身”的十项重大工程之一,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从2022年5月国家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到这两天浙江提出要给县城“强身健体”,属于县城的春天来了吗?曾在浙江经济发展中起到引擎作用的县域,要再度崛起了吗?
希望所在
郡县治,天下安。县城,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也很明确,“聚焦增强县城产业平台带动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目的是“努力打造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示范省”。
毫无疑问,县城是希望所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可县城内需还未完全释放。据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特别是县城。
“稳住经济基本盘,在未来培育新增长极,就必须让量大面广的县城,成为活跃经济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县域经济总量比重越来越高,2020年占比达到全省的43%。
从大环境看,不断发布的政策释放出一个信号:县城要崛起。从新形势看,目前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县城崛起起点更高。
就浙江来说,县城发展的“家底”更厚实一些。
产业平台上,2022年,我省共有65个开发区(园区)位于县城,占全省总量约一半。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园区)有5个。
县城的公共设施配置也较为完备。2022年,我省县城燃气普及率、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均为全国各省区第一;县城人均道路面积、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县城污水处理率等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光底子好,还有一些实力强大的“明星县”。2021年,浙江GDP超千亿元的县(市、区)一共25个,比如慈溪2300多亿元的GDP,堪比中西部一些地级市。《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也显示,浙江的义乌和慈溪两个县级市,均为Ⅱ型大城市。
因此,对浙江来说,发展县域经济,考虑的不是“有没有”的打基础问题,而是“好不好”的提标升级目标。
更重要的是,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城,它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决定着它辐射带动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能力,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示范区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一步重棋。
吸引人留住人
“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本质是承载人的能力提升。”浙江省发规院城镇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辰一言以蔽之。
症结在于,县城,没有那么多人。
百强县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县城仍旧“默默无闻”。尤其是这几年,一线城市和许多地级市都在加码人才引进,背后的残酷事实是:他们所抢的正是那些不愿再回到县城的年轻人。
浙江省发改委相关部门在调研中就发现,山区26县的一个县城,不光工业增加值与十年前相比不增反减,本地户籍人口外流现象也十分突出。
为何留不住人?根本在于县城对人的承载能力不够,综合实力不强。
在浙江,不少县城特别是山区、海岛县产业基础薄弱,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县城的人气聚不起来、能量难以激发出来。
“产业和生活配套,缺一不可。”在王辰看来,县城吸引人靠的是产业,留住人,靠的则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现实情况是,有的县城是没产业,有的县城则存在“小马拉大车”情况。
县域城镇化中,特大镇也是重要支撑,但部分特大镇遇到了“拉不动”的窘境。比如浙南的某镇,土地开发强度近40%,超所属地级市平均水平,但前几年年均分配用地指标不到实际需求的四成,这也导致每年都有大量成长性企业外迁。
公共服务方面也是一个短板。浙江优质医疗资源短缺且服务能力极不平衡的现象,在县城尤为突出——
全省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县医院占比仅为17.7%;在浙中的一个经济强县,尽管当地每年能为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增加3000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但远无法满足新增需求;在浙北某经济强县,城区的养老机构床位缺口达三成。
“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松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海刚深有体会,限于财力不足,县里燃气管道、地下管网等“里子”问题没解决,充电桩、综合管廊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慢,县城安全韧性不够。
这些事关群众“创富”和“舒服”的多方因素,让不少在外游子的回家路变得纠结。但更为重要的是,那些正生活在县城的人们,他们的幸福生活,需要县城承载能力提升来保障。
特色就是“王牌”
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是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这样的县城,未来或许大有可为。
记者从配套方案里看到,浙江围绕县城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分别作了分领域的提升工程。
目标显示了决心。比如到2027年,浙江县城产业平台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亩均工业增加值、税收分别达120万元和30万元;加快建成县城到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乡镇到县城半小时交通圈和15分钟品质生活圈;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2%以上,等等。
县城承载能力的提升,关键还在产业。王辰认为,城镇化的基础是工业,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发展就如空中楼阁。因此方案中,首要一条便是打造县城重大产业平台。
对有发展基础的县城,要放大优势。比如像义乌、温岭等一些专业功能县城,新时期要继续领跑,就要加快转型升级。
蒲惠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克飞告诉记者,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离散型制造执行过程云化规范》的制定者,他们为上千家中小制造业企业初步实现产业数字化,永嘉泵阀、松阳不锈钢等一批传统块状经济,就借此实现了向现代产业集群跃迁。
发展基础薄弱的县城,要找准优势。
“未来区域经济竞争的出路,一定是特色产业!”梁海刚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曾经他们也希望布局生物医药,但在引进过程中预估“风头”不如其他县后,马上依托当地复杂的全地形优势,紧抓省智慧交通产业发展试点县的机遇,培育出了智慧交通这个新赛道。
如果说产业是县城的立城之本,是硬实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提升,则是“软环境”的改善。正如给县城“强身健体”,既要注重身体素质提高,也要满足精神世界需求一样。
因此,在方案中,许多举措都在打磨县城的“质感”。
比如大家关心的老旧小区,将因地制宜选择综合整理、拆改结合等模式来改造;针对生育焦虑,打造家门口“幼有善育”优质服务圈;在居民生活的周边,也将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1月8日,湖州市德清县阜溪街道兴山未来社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改造提升后的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拍友 谢尚国 摄
从这些政策和举措中能感受到,县城真的需要变好,也真的希望它变好。
未来,散落在浙江的53个县城,一定大有可为!
【代表委员专访】
如何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代表委员这么说——
省人大代表林亮。
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林亮: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要提升县城承载能力,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意义重大。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等,有助于县城崛起,进一步彰显文化浙江魅力。
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比如万年上山、千年宋韵、五千年良渚等。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后,对标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和文化强省的目标,浙江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通过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可以助推文旅加速融合发展,进而加强对丝瓷茶剑火腿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进一步打响“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
省政协委员钟其。
省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钟其:
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山区26县值得特别关注。这就需要在山海协作的框架内,做好以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和消薄飞地为主要形式的“飞地”建设。三块“飞地”着眼山区26县,又跳出山区26县,是山区26县提升和优化县城承载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我省为实现强县富民和高质量发展,缩小“三大差距”而推出的系列政策措施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建议,未来要站在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的高度,将建设高能级的三块“飞地”,作为推进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提升和优化县城承载能力的强引擎和主平台。
省政协委员邵建英。
省政协委员、江山江汇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开控股集团总裁邵建英:
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我觉得人才非常关键。尤其是对山区26县来说,更需要人才来为发展赋能。我所在的江山市,正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并引进了一批产业链企业落户。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最缺的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这里的人才,除了高层次人才,还包括来自于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能手。为了补齐短板,目前江山市政府与江山高级技工学校,正在筹备建设技师学院,为县城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这一提升路径,也希望得到省、市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