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3年,“拼经济”成为各地的关键词,也让中国经济的“齿轮”加快转动起来。作为沿海经济大省,浙江怎么拼?预期如何稳?
12日,在浙江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经济界联组谈论会上,多位浙江省政协委员认为,在稳经济顶风爬坡的关口,浙江要坚定不移吃改革饭、打创新牌、走开放路,依靠“关键三招”应变局、开新局。
吃好改革饭 优化营商发展环境
作为民营经济先发地,浙江是靠吃改革饭起家的。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营商环境关键领域改革,呵护企业“放心去飞”。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让许多来自民营企业的政协委员感触颇深。
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耀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建滨坦言,过去三年,因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很多企业家心存迷茫,希望各级党委政府更加关注当前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融资渠道及企业传承等问题,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引导等举措,赋能民营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做好经济工作,尤其要做好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工作。”浙江省政协委员、湖州市政府副市长、民建湖州市委会主委金凯认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应尽快研究制定浙江省民营经济产权保护相关条例或实施细则,推进民营企业自身合规建设和风险防控,为企业权益维护和自身发展打好基础。
企业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也离不开“金融活水”,其中科创金融是关键变量。就在去年,浙江杭州、嘉兴两地成功获批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浙江省政协委员、之江创投研究院理事长胡敏翔认为,浙江要借助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带来的机遇,加快落实《浙江省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浙江本地头部民营创投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本地创新资本聚集效率,发挥头部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行业提质增效。
打好创新牌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释放出了强烈信号。
在浙江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林东看来,民营企业研究院在科技创新和推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高端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民营企业研究院发展。
为此,林东建议,打通民营企业研究院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双向流通的通道,支持民营企业研究院与国有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同时整合国有产业基金与民投产业基金,为掌握核心技术项目产业化提供资金和科技支撑。
创新离不开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席,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彦认为,企业要苦练创新内功,建立起完善的产业平台、体系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把企业做大做强,努力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通过聚“链”成带,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和核心技术攻关。
讨论会上,多位政协委员还立足各自领域分享所感所知。浙江省政协委员、杭州微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蓉建议,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建立统一的医疗健康信息云平台,打通个人、基层医疗、医院的“信息孤岛”和“业务壁垒”,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推进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自建筑企业的浙江省政协委员、湖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浙江大东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淑英认为,建筑领域是实现“双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实施绿色建造和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科学建立绿色建筑科技创新体系,深入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和绿色建筑产业链发展。
走好开放路 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今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道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省”“建设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千方百计推动外贸平稳增长”等,再一次为外贸发展注入“强心剂”。
浙江是外贸大省,打好开放牌、走好开放路,是富民强省的关键所在。以中非贸易为例,尽管受疫情影响,浙江对非贸易仍连年超300亿美元,占全国中非贸易总额15%以上。
然而随着浙非合作的深入推进,在非浙商中小企业居多,拳头品牌、区域品牌尚未形成,某些领域还存在同质化竞争的短板也愈加凸显。
对此,浙江省政协委员、金华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金华市委会主委杨坚明建议,商务部门出台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出海的系列政策,政企联合建设产业共享品牌,如建设“带你到中国”展示销售中心,打造非洲“中国品牌馆”,降低成本及风险,做大品牌蛋糕,共享品牌收益。
参加浙江省两会前,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万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锦华刚从海外考察回来,跑了9个城市,“我认为很多企业突破海外市场,推进国际化建设的最大瓶颈还是在人才。”
吴锦华建议,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推行国际化人才专项建设,定向招聘、联合培养一批国际化人才,同时通过国际化队伍建设,可以助力企业更好地、更深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
企业走出去,文化也要走出去。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院长王磊表示,浙江是产茶大省,应加快引领茶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如打造茶文化品牌、搭建全球茶产业茶文化的合作与交流线上平台,推进茶文化数字化发展、培育新茶饮,推进茶产业成为浙江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