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对非洲出口总额去年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常年占全国8%以上

金华何以“非”同凡响

字体:
—2023—
04/19
08:05:17
2023-04-19 08:05:1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超 何贤君 薛文春

  浙江在线4月19日讯(记者 沈超 何贤君 薛文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浙江和非洲,相隔万里,却交往频繁。非洲已成为浙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

  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再胜(左三)在坦桑尼亚工厂介绍公司产品。 受访者供图 

  业内有句话:“对非合作,全国看浙江,浙江看金华。”金华在对非交流中存在感颇高。据金华海关统计,2022年,金华对非洲进出口额987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879.4亿元,占全省对非洲出口总额的33.3%,居全省第一;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的8%,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卢旺达采购商在当地“带你到中国”展厅挑选义乌小商品。 拍友 马雯雯 摄 

  这已经是金华连续第9年对非出口总额占全国8%及以上。作为一个地级市,金华是如何与非洲擦出火花的?

  遍地商机 非洲客商爱上金华

  在义乌港海关监管场所,一个装载着LED灯泡、钉子等货物的集装箱缓缓运入,准备发往坦桑尼亚。作为金华对外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义乌港平均每天有数百个集装箱出口非洲。

  全球轻工、日用小商品的生产和国际采购,是金华的优势领域。因为有价廉物美的商品,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批非洲客商来到金华。此后,一批又一批怀揣“淘金梦”的非洲人纷至沓来。他们从采购小商品起步,发展到创办自己的外贸公司,不仅事业风生水起,生活也过得有声有色。

  有着“世界小商品之都”美誉的义乌,更是成为非洲商人的聚集地。非洲大陆已经超过欧美、中东、南美等地区,成为义乌小商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高峰期,常驻义乌的非洲客商有2500多人。

  来自马达加斯加的维基(右一),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14年。图为维基在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和顾客交流。
  共享联盟·义乌 吴峰宇 杨歌 摄 

    “小商品成就了很多像我这样的非洲商人。”50岁的维基来自马达加斯加,在义乌从事外贸生意14年。她第一次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时,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市场太大了,商品琳琅满目,创业的机会就在眼前。”当时,一句中文也不会的她,就用手机和肢体语言与经营户沟通交流。很快,日用百货、针织服装、五金配件等“金华制造”,就源源不断地发往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

  “一般货物到非洲要四五十天,义乌背靠7.5万户商户,货源物流优势明显,发货最快30多天就能在非洲上架销售。”维基在塔那那利佛最繁华的中央大街开了家店铺,里面的商品基本上来自义乌,非常受当地市民青睐。

  这两年,为进一步扩大出口,金华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带你到中国”展厅等外贸新业态,非洲国家也深受其益。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带你到中国”贸易服务中心内,各种商品整齐地陈列着,采购商络绎不绝。他们在货柜里挑选套锅、小家电等货物,下单后,商品源源不断地从金华发往卢旺达。

  姜布是卢旺达常驻金华的客商之一,他的名字也是中国老师起的。“我在这里4年,一边学习贸易,一边学习汉语,方便跟老板们打交道。”姜布说,卢旺达人喜欢购买金华的厨房用品、五金工具,如烧烤机、空气炸锅、浴室配件、门锁等。“通过卢旺达‘带你到中国’展厅陈列展示的新品,当地客商即使不去金华,也能找到心仪的商品。”姜布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再加上迎来了需求旺季,最近他都在忙着出货,“今年预计采购金额会翻番。”

  非洲有句谚语,“朋友是与你同路的人”。多年的生活、经商,让非洲客商逐渐融入金华、爱上金华。维基不仅事业风生水起,还收获了爱情、成家立业,成了一名中国媳妇。“我和老公都在金华发展,我们爱这座城市,也爱这个国家。”她动情地说。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受访者供图 

  这两年,来金华看市场、寻商机的全球客商越来越多。为此,金华推出了外商生产经营、涉外法律服务、政策咨询、政务出海和外国人落地等十项涉外服务举措,开公司、工作、居留“一件事”办理,培育发展国际融合社区,支持国际青年创业创新等,都为外商提供了便利的环境。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德杰内,2006年因为采购需要慕名来到义乌,如今能说一口地道、流畅的中文。他有4个孩子,都在义乌读书。“横店影视城、诸葛八卦村……闲暇时,我还会带着孩子们去周边旅游。”德杰内说。

  优势互补 3万婺商非洲“淘金”

  站在140米高的孜孜马大厦顶楼,可俯瞰印度洋西岸重要港口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全景。这座当地最高楼,由坦桑尼亚国家社保基金投资,其承建公司的创始人黄再胜是金华市金东区人,目前担任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坦桑尼亚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

  去年11月,2022中国(浙江)中非经贸论坛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在金华举行,一批重大特色项目签约,涵盖工程、投资、贸易等领域。

  黄再胜深有感触,去年中非经贸论坛召开后,考察坦桑尼亚市场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有生产电动工具的,也有从事建材生意的。

  “淘金”非洲,已经成为众多浙商的共识。“拿坦桑尼亚来说,中国是其第一投资来源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坦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黄再胜说,“中非经贸论坛效果很明显,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各方对走出去拓市场的积极性非常高。”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金华对非经贸商会秘书长季拥民说,20多年前,第一批金华人前往非洲经商,在金华与非洲之间搭建起了互信共赢的商贸之桥。

  黄再胜就是其中之一,他已闯荡非洲24年。1999年,他大学毕业后先后被外派至肯尼亚、坦桑尼亚负责工程项目。2006年,他看到海外市场的潜力,决定“下海”创业,成立了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从此在非洲扎下了根。

  “中坦国家工业园是我们这几年的核心项目。”电话那头的黄再胜介绍,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园区分为农产品加工、鞋服制作、建材加工、医药化工、设备制造、出口加工、商住配套等7大板块招商,建成后将吸引350多家企业入驻,预计可为当地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也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黄再胜说,和他一样在非洲创业、工作的侨商有很多,逢年过节大家总会聚一聚。大家都希望,继续当好中非友谊的“民间桥梁”,为金华和非洲的经贸往来、产业交流助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且数量还在增长。作为中非经贸往来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金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往来,发挥全球轻工、日用小商品生产和国际采购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扩大中非双边贸易,拓展经贸合作新通道。

  这段时间,金新康人在金华,却心系非洲。“公司销售总监等人在非洲考察市场,他们已经走了安哥拉、坦桑尼亚等七八个国家,发现那边市场空间很大,大家都很兴奋!”

  金新康是浙江康宁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该公司主要从事电动工具贸易。做出派遣员工到非洲实地考察的决定,也是源于他参加了去年11月在金华举办的中非经贸论坛。“接下去要大干一场,全力拓展非洲市场。”金新康认为,非洲丰富的矿产资源、庞大的潜在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潜力,能与中国出口企业形成互补,因此非洲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关键版图之一。

  服务大局 对非交流“百花齐放”

  “在金华,我们能发现什么?”这是加蓬姑娘周埃乐的疑问。去年,周埃乐游历八婺大地,以亲身经历解答心中疑问。

  去年11月,以周埃乐游历金华为视角的10集纪录片《最金华》,在尼日利亚、坦桑尼亚、肯尼亚、赞比亚、乌干达、南非等20多个非洲国家播出。这部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四达时代集团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带领非洲观众领略了金华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景象和风土人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对非贸易的背后,离不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金华不断培育对非合作土壤,逐步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市场、高校多方联动、协同创新、相互赋能的发展路径。

  在浙师大新月湖畔,有一栋四层小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上,刻着11个金色大字:“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从2007年创办至今,浙师大通过非洲研究院、非洲博物馆、中非智库论坛三大实践平台,把非洲研究不断延展,成为中非友好关系的一支强力“粘合剂”。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是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非洲研究院。高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不只在书斋里面做学问这么简单。金华和浙师大的模式,实现了很好的结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

  成立16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搭建起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点完整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中非研究博士、硕士300多人,累计培训非洲高端人才4000人次。

  作为国内首个非洲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的浙师大非洲博物馆被誉为传播非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馆藏艺术品1000多件,每年参观人次超1万。如今,博物馆二期工程“中非交流博物馆”正在筹建中,计划今年上半年开馆。去年12月,浙师大还成立了非洲区域国别学院。

  2007年起,浙江师范大学先后与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南非西开普大学合作成立4所孔子学院。十几年来,浙师大已先后派出数百名汉语教师,先后培养了数万名通晓中文的非洲“中国通”,其中有数百名是汉语专业的毕业生。

  “出租车司机兴奋的表情,让我至今难忘。”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26岁的麦晓晴曾是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一次在当地坐出租车时,伴随着广播里传来的中文歌声与主持人的实用中文教学,麦晓晴与司机、乘客一起说中文、唱中文歌。下车前,司机还向她打听去哪里可以学中文,“司机说,他想让儿子学习中文,然后到中国留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则把推动中非关系的着力点放在了技能培训上。

  鲁班工坊是我国“一带一路”境外办学品牌,致力于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金职院“卢旺达鲁班工坊”就是其中之一。它设立于2017年,由金职院与卢旺达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及在卢旺达中资企业合作,输出专业教学标准,培养卢旺达产业发展亟需的技能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走出去”中资企业。截至目前,金职院在卢旺达重点产业开展技能培训4000余人次,输出课程标准20个,2项专业教学标准纳入卢旺达教育资格框架体系。

  经贸、教育、人文……金华对非交流“百花齐放”。“我们希望通过各领域的交流,更加扎实有力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浙江对外开放大局,努力创建新时代中非地方合作的样板典范。”金华市外事办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初,由金华与浙师大共同申报的中非经贸合作创新实践荣获2022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银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金华;非洲;义乌;非洲研究院;坦桑尼亚;交流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