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女”文创手作共富工坊。记者 黄宁璐 摄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三毛文化公园,只见作家三毛的铜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片花海摇曳生姿;读完《梦里花落知多少》,走出三毛书屋,转角又与咖啡馆不期而遇;漫步街巷,目之所及是一幅幅诗意的墙画,诉说着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
这个“文艺范”的海岛小村就是舟山市定海区小沙街道庙桥村,也是作家三毛的祖籍地。近年来,小沙街道深入挖掘三毛文化元素,围绕“三毛故里 人文小沙”的主题规划,持续精耕三毛文化IP,不断推动“三毛文化村”项目建设,让美丽乡愁在这里触手可及。
乡村之美,美在人文。
“小岛你好”海岛共富集中采访行动走进三毛祖居陈列馆。记者 黄宁璐 摄
“三毛天性浪漫,游历了大半个地球的她,一生都在寻找梦与远方……”修葺一新的三毛祖居陈列馆里,这里也是定海区小沙街道庙桥村文化礼堂的分堂,工作人员正在向游客介绍“小沙女”三毛的传奇一生。《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万水千山走遍》等一部部作品展现在游客眼前。除了手稿、照片外,现场还有她浪迹天涯的旅行袋、旅游鞋、骆驼头骨等。
按照主题规划,以点扩面,小沙街道修缮和新建了一批文化地标。随着三毛祖居陈列馆、三毛散文奖展陈馆、缪燧纪念馆等文化阵地的建成,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毛祖居为核心的“三毛”名人文化阵地集聚区,实现了多形式、多维度的三毛文化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三毛文化村还借力三毛散文奖、海峡两岸三毛文学论坛、“万水千山故乡情”摄影展等文学精品活动,扎实做好中国散文奖创作基地、名家工作室、三毛书屋等文学交流创作平台,不断打响“三毛”名人文化品牌;同步开展美丽乡村周、“人文小沙”艺术节等本土文化活动,吸引海内外名家、三毛粉丝、农文旅游客、辖区居民自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近三年来,三毛文化村年均游客量近30万人次。
“心忆空间”文创集市。记者 郑元丹 摄
文化大餐已初具规模,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小沙街道在“三毛文化村”引进时光里特色产业一条街、“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台爸王餐厅等业态,同时瞄准时机盘活老旧闲置农房,改造成特色书屋及特色民宿,输出三毛文化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村庄产业。
柔软的铜丝掐成花纹,用胶粘在托盘上,再慢慢地将不同颜色的釉料填充进花纹里……走进“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内,几位小沙妇女围坐在桌边,在文创集市负责人指导下,一幅幅用掐丝珐琅工艺制作的舟山渔民画渐渐成型。
当地村民在“小沙女”文创手作共富工坊工作。记者 黄宁璐 摄
记者采访“小沙女”共富工坊运营负责人。记者 郑元丹 摄
“完成的作品寄放在‘心忆空间’销售,卖出后得到的钱由作者和文创集市分成。”小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去年,街道招引“心忆空间”文创集市入驻小沙街道庙桥村三毛文化村,吸纳庙桥村、光华村等周边妇女剩余劳动力,打造“小沙女”文创手作共富工坊。截至目前,已带动周边30余人增收,较固定的手作从业人员10余人,年收入人均5万元以上。
三毛书屋。记者 黄宁璐 摄
“这几年,村里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也越来越多。”在三毛书屋工作的当地村民赵金英高兴地说。随着“三毛文化村”游客的增多,也拉动了村民在家门口的就业率,店员、厨师、保洁员、讲解员等,基本都是当地村民。
乡村网红店,还搭建起一条惠农桥。每天清晨,台爸王餐厅小沙店负责人都会骑车来到当地的农贸市场,采购当天制作美食所需的各种食材。“小沙的大米很有名,口感也好,正好用在我们主推的台式卤肉饭上。”他告诉记者,自己已和当地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产地直购,不但品质有保障,菜农也得到更多收入。
三毛文化村。记者 黄宁璐 摄
共富“着色”,乡村画卷更美。记者从小沙街道了解到,下一步,街道将进一步推动三毛文化村提档升级,启动实施“吃喝娱乐购”一站式台湾元素特色产业街、三毛茶舍等项目,打造汽车露营基地、三毛流浪书屋,形成具有小沙特色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提振三毛文化村乡村经济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