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长三角的老朋友们再次聚首合肥——

这一年,一体化渗透“长三角人”的日常

字体:
—2023—
06/06
07:49:03
2023-06-06 07:49:0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胡静漪

  浙江在线6月6日讯(记者 胡静漪)“你去上海交流多久啦?”

  “快一年,回合肥变化很大!”

  “明年该轮到浙江办会了吧?”

  ……

  6月5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酒店大堂里,前来报到的人群越聚越多,老朋友见面纷纷攀谈起来。

  一年一度的大聚会——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再次启幕。

  5日刚刚开完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6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等重要活动上,还将汇聚300多名三省一市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校等各界人士。

  2023年对于“长三角人”来说,节点尤其特殊。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周年。

  闭门座谈会之外,走在合肥的企业、场馆里,记者看到长三角的“聚会”不只在这一天,而是在每时每刻。

  从想到做到做成

  “我们刚刚和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共同成立长三角量超协同创新中心。”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雪娇说。

  这几年,合肥出了不少“无中生有”的事。2021年,本源量子向中国用户交付了全国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2023年,沪皖要协力把量子计算和超算中心连接起来,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算力需求和科技创新,为数字长三角搭建技术底座。

  “从想到做、再到做成”,也是数字长三角的建设历程。

  2018年11月,浙江在省政府务虚会上提出率先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着重在打造数字长三角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发挥浙江优势,体现浙江特色,增强浙江竞争力。

  五年来,浙江主动承担数字长三角建设方案牵头编制和统筹部署工作,不断完善数字长三角推进机制,还发起创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数字长三角已经初现雏形。

  “长三角数字化发展已从理想照进现实,从理念框架转为实践落地。”浙江大学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宋学印这样说。

  根据浙江大学研究团队构建的量化测度体系,长三角在数字底座、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社会、数字技术等五个领域的评分均出现显著增长,尤其是前三个领域,2022年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长28.5个百分点、30.2个百分点和49.3个百分点。

  “数字治理发展最快,源于长三角制度一体化的改革导向,而统一的制度环境将促进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宋学印认为,接下来数实融合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抓手是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平台,助力长三角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正是浙江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统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群,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等。数字长三角的基础越来越牢固,工作也越来越聚焦和深入。

  和数字长三角一样从设想到实现的,还有多地共建的重点合作区域。

  2018年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安徽省委省政府首倡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的战略构想。

  经过多地协商谋划,2019年11月,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共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成立。2022年1月,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正式揭牌,成为“一地六县”合作区的先行区。从此,一系列重大项目、关键产业在平台上生长起来。

  从浅水层步入深水区

  5日,安徽和浙江一带下起了小雨。走在巢湖边,烟雨朦胧、云水相接。

  同行的安徽记者告诉我,为了协同治理好长江流域,合肥在长江上游支流的巢湖开展十大专项行动,专项整治市政雨污错接混接点、入湖排口,全面消除排口劣Ⅴ类水质,让一池清水出安徽。

  以水为媒,长三角各级各地的生态环保合作已不再鲜见:浙江与安徽先后三轮共同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嘉兴桐乡、湖州南浔与苏州吴江去年开启联合河长制2.0,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刚在5月发布供排水专项规划……

  在宁波大学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慧明看来,长三角海域生态环境是陆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试金石。“五年里,环保一体化工作的重心从陆域治理转移到陆海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这意味着从浅水层步入了深水区。”他说。

  长三角近岸海域水质提升是个难点,其中,入海河流污染排放的占比最大。为此,三省一市率先在大江大河和流域重点江河湖泊推进水污染物联合减排。去年,协同治理有所成效,东海海区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为优。不过,接下来污染治理和一体化机制建设都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需要长三角继续携手。

  “其次,工作重心也从以环境治理为主转到以绿色发展为主,将环保与科技、产业等一体化领域相结合,对我们提出更高要求。”谢慧明说。

  在去年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6所高校、4个研究院所及13家企业共同发起的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正式揭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联盟要率先发挥长三角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协同优势,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今年,浙江还将探索成立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协作联盟,合作开展森林碳汇交易。更多绿色发展的前沿课题将被纳入一体化目录,加速联合攻关。

  走完了五年的一体化历程,不少领域已经搭建初步的合作机制,解决突出的差异问题,接下来由浅入深还要啃很多“硬骨头”。

  比如,教育方面,毗邻地区搭建教学资源的交流平台、尝试职业教育互认,但进一步实现沪籍人才子女“在浙能学、在沪能考”,体制机制突破并不容易;交通方面,三省一市打通省际断头路、加快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但在新建跨省道路的标准统一、进度统一上,仍存在协商级别不对等等障碍……

  长三角一体化从浅水层步入深水区,浙江正以创新合作机制破解核心难题。

  从点状到全生态

  生物医药产业是合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记者受邀前往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展柜里,大大小小的OK镜片用于青少年视力矫正。

  像聚拢光线的镜片一样,企业也在全方位聚拢长三角的优势资源。

  “我们到上海开行业学术年会、到浙江光学检测所做测试、到江苏高校储备人才,今年还计划在长三角地区布局1300个下沉销售点,我们和长三角的联系在方方面面。”欧普康视文宣副总监金本元说。

  产业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这些年,在生产要素的各个环节,长三角的点状合作正越来越紧密。

  比如供应链合作,长三角深入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浙江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点在长三角地区实现备份的比例越来越高。

  再如物流合作,去年上海疫情期间,为保障长三角近7000家企业复工复产和物流通达,浙江建成平湖、嘉善生产物资中转站,并与三省一市相互支持建立“通行证+全程闭环”机制,保障上海港、重点化工企业运输12万辆次和10万标箱货物及时出运。

  如今,围绕产业向上下游及配套服务延展,包括科研、金融、人才、贸易等在内,一体化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形成全生态协同。

  “在科技创新一体化领域,五年来由原先的以技术、人才等要素简单流动为主,向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公共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产业、高端人才’全程创新生态转变,也推动了从技术合作向知识生产合作延伸。”省委党校浙江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江江认为。

  去年,长三角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计划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联合构建若干创新联合体,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等,“全生态协同”的模式可见一斑。

  “全方位合作初步形成了梯次化、差异化的发展格局,但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郭江江说,比如多个城市在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布局创新平台,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表明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还不够。比如联合攻关组织难、研发资金共享程度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仍有待协同改善。

  今年,浙江要与其他省市共同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联合体,继续实施长三角科创共同体联合攻关、组织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等。通过不断完善科创一体化制度体系,推动科创产业融合发展。

  在长三角聚会的现场,记者感受到一体化元素已经渗入日常生产生活,我们探讨更加理想的长三角同城的未来,共同向“长三角人”的身份进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长三角;海域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023年对于“长三角人”来说,节点尤其特殊。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