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家村的花田与水田交错。
浙江在线6月9日讯(记者 顾雨婷 王志杰 通讯员 宋依依 张莉)初夏,万物生长,我们从嘉善城区往南行驶,穿过一处仿古牌楼,驶入花的海洋。3000多米长的花海大道旁,花田与麦田交错,五彩缤纷。很快,缪家村到了。
村口,缪家村党委委员李丹丹笑着迎了上来。一路上,她同我们聊起了往事,上世纪90年代,缪家村曾因“穷”出名,村集体可支配资金不足5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缪家村的转变由此开启。
说话间,李丹丹拿出手机,翻出了一张十多年前的村域图向我们展示:面积7.07平方公里的缪家村,被密布的水网分割成许多零碎的小块,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一度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如何突破桎梏,念活土地经?我们了解到,缪家村探索土地集中经营,于2008年逐步在全村创新推进“三全”集成改革,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农田规模流转、全域农房有序集聚,全村的土地流转率和农房集聚率均达到了98%以上,为引进更多业态留出了空间。土地化零为整后,缪家村打造了2500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精品花卉、水产养殖、水果采摘等特色富民产业,还走起了农文旅融合之路,主打“甜蜜花海”,用“颜值经济”吸引游客。
步行了十多分钟,一大片开阔的田地逐渐映入眼帘,这正是村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样板区中四个板块之一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们放眼望去,金灿灿的连片小麦正待收割。“突突突……”驾驶着农用收割机,68岁的缪家村丰乐合作社社员缪锦章刚完成了一块麦田的收割工作,停下了机器,挥手和我们打招呼。“现在我们村都是机器收割了,这麦子一个上午就能收50亩!”缪锦章笑着说,他把自家6亩地流转给了村里统一经营,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每天“打卡”上班,光种地一年收入就有4.5万元。如今,他还搬进了村里新农村社区的4层小楼,自己住两层,再出租一部分房间,租金收入一年也有1万多元。
说话间,李丹丹的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是村里的花卉种植大户柴金甫,他的种植基地位于村里的精品花卉培育区,听说我们来了,邀请我们去看看。柴金甫正在认真地手把手教授新来的工人种植铁皮石斛。2008年以前,柴金甫的大棚设施以单体大棚为主,只能种植附加值较低的鲜切花品种。花卉是村里的传统产业之一,曾经村里的许多花农也和柴金甫有着同样的困惑:“一把草花两三块,碰到市场不景气,不耐储存的鲜切花就只能烂在地里。”
柴金甫回忆说,村里的土地整治开始后,他的基地被划入了精品花卉种植区,他用财政补贴和自己的积蓄新建了5亩连栋大棚,并试种了新品种花卉东方百合,第一年就拿到了亩均利润近4万元。他的种植规模从最初的9.8亩,扩大到了现在的20多亩,这两年又引种了新品种铁皮石斛,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增收20万元。
如今,缪家村及周边有100多户农户种植鲜切花,村里还建起了全省最大的鲜切花基地。去年,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万元。
临走时,柴金甫又跟李丹丹商量起来。今年,他除了销售石斛鲜条外,还将新鲜铁皮石斛制作成石斛粉,将石斛花和石斛叶烘干制作成保健茶,打算拿出更丰富的产品来吸引顾客。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村里成功创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也多了空间引来更多新业态。歌斐颂巧克力小镇、西班牙橄榄园等景区在村里集聚起来,截至去年年底,村里共有国家4A级景区2个、不同类型的农村休闲旅游点8个,吸纳本地农民就业600余人,实现美丽经济转化收入超400万元,占村里总收入近三成。
记者手记
把创新写在田埂上
在缪家村,土地犹如一根金扁担,一头挑起百姓致富的希望,一头担起村庄振兴的梦想。缪家村的兴旺,正是与时俱进的缪家村人围绕土地这一个核心要素,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在与村民的攀谈中,我们发现缪家村人身上有一种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脚踏实地,却不墨守成规。像柴金甫这样的花农们,善于思考,敢于探索,过去跟着市场行情走,搞规模经营,如今借力村庄旅游发展,要搞采摘体验,开发研学游线路;如缪锦章这样的老一辈缪家人,也知道自己种出的大米,可以打上“缪家”的品牌,拿到网络直播间去卖;而村里的年轻一辈,也因小村庄红火的发展前景,不断返乡创业。在田野上,他们正用创新实干书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也将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