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寻人”

科技赋能,为流浪者寻找回家路

字体:
—2023—
06/20
11:12:12
2023-06-20 11:12:12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伍慧 通讯员 胡静波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寻亲的路程。今年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的活动主题是:科技赋能筑大爱,温情救助守初心。

  昨日,宁波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在铁路宁波站举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向群众、旅客普及救助途径、救助热线,并详细介绍DNA比对、人脸识别等科学技术在救助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分享了科技赋能寻亲的故事。

  DNA血样比对

  失散11年的母女团聚

  5岁的女儿阿丽走失了,余女士心如刀割,一家人开始走上漫长的寻亲之路。而更让人唏嘘的是,女儿在几十公里外的市民康医院得到救助,一住就是11年。

  “指纹、人脸识别都做了,但没结果。”这些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多方寻找阿丽的家人,始终没有结果。2017年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公安部门提取了阿丽的DNA,并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希望能帮助阿丽尽快找到家人。

  余女士并没有放弃,当得知可以借助“DNA血样比对”这项技术寻找亲人,她第一时间到派出所进行血样采集。

  很快,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显示,余女士的DNA信息与阿丽的信息匹配上了。起初余女士担心是骗子,找了10多年的女儿就在“家门口”,这怎么可能?

  为了打消余女士心中的疑虑,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浙江中和司法鉴定中心求助,鉴定结果为:亲子概率为99.99%,双方具有亲生血缘关系。时隔11年,走失的女儿找到了,破碎的家庭再次走到重逢的路口,余女士喜极而泣,将女儿接回家团圆。

  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呼吁广大市民,如果有亲人走失,要及时到公安部门报案,并留下自己的DNA数据,方便警方通过DNA血样比对找到走失的亲人。

  四次人脸图像采集

  走失的妹妹找到了

  “你的妹妹找到了……”接到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电话后,湖南永顺县的翁先生起初有点不相信,与妹妹失散10年之久,各种方法都试过了,早已失去了希望。直到工作人员发去照片,他才确定“这是我妹妹”。

  10年前,患有精神疾病的翁霞流浪至宁波,无法说清自己的名字和家人的信息,每次提供的信息都有误,所以迟迟没有找到她的家人。

  其间,工作人员从未放弃为她寻找回家的路,采集翁霞的血样,通过DNA血样比对来帮她查找家人,但库内没有匹配的样本,未能成功;通过今日头条、全国救助寻亲网站发布寻亲公告,也一无所获。之后采集人像,通过大数据库图像进行比对,终于看到了希望……

  翁霞在宁波时间长,面部特征变化明显,采集了4次人像数据,最终才确定她的身份,联系上其家人。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近些年,通过高科技‘加持’,帮助很多长期滞留的特殊群体找到亲人,让寻亲不再是‘大海捞针’。”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可为介绍,以前帮身份不明的流浪人员寻亲是很困难的事,现在通过DNA血样比对、人像采集等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中筛选、比对、锁定,匹配出可能的身份信息,极大拓宽寻亲渠道,提高寻亲的精准度与成功率,帮助更多受助对象找到家人。

  除了新技术,寻亲最好同时通过“互联网+”,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站、今日头条等媒介,将受助人员的照片、年龄、体貌特征、发现时间及救助情况等重要信息及时发布,提高信息的普及率。

  从数据上也可以发现,自2020年至今,宁波市救助管理站寻亲专班已成功寻亲14例,其中通过查询档案、联络等传统手段寻亲成功5例,通过“互联网+”寻亲成功2例,通过公安人脸识别、DNA血样比对寻亲成功7例。

  “通过技术手段,多方联动,让社会救助更高效,实现为弱势群体解困、为困境人员纾难,是救助站一直在探索的事,同时,我们也希望提高群众参与率,引导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救助管理工作,帮助更多家庭早日团圆。”刘可为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技;宁波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