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3日讯(记者 陆遥 通讯员 俞思衍)提到农村的孩子,你会想到什么?山野上的放牛娃?村口树下的肆意撒欢?或是靠爷爷奶奶拉扯着长大、只能和手机相伴的留守儿童?抛开这些刻板印象吧,来浙江的乡村,重新认识一下这些孩子和他们所在的地方——
走进德清县兆丰未来社区悦读悦享·开元书院,我们注意到一个墙角:整洁的木地板上,立着一排儿童水壶。它们的主人是秋山幼儿园大班的十几个孩子,孩子们正在二楼的公共空间上一堂漆器非遗体验课。这排水壶色彩缤纷、款式新颖,有男生喜欢的奥特曼,也有女生喜爱的小动物,整整齐齐码放在墙角,静静等着小主人下课。
这是城里很多青少年宫教室外常见的场景。在德清的这个乡村,也已变得平常。一个个小水壶,折射出城乡孩子在物质上、审美上乃至人的全面发展上,都已趋向同一水平。
这就是浙江的乡村,哪怕只是一个墙角,都在向你诉说:我们和以前不一样了。深入实施“千万工程”20年,浙江的乡村有着相似的变化,崭新的楼房、整洁的村道,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浙江的乡村又各有特色,你有文化馆,我有博物馆,文化风貌大不相同。曾经在建设中遇到“千村一面”的阵痛,也因为深挖文化内涵而逐步得到改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连日来,我们蹲点德清,走访全省,要说最直观的感受,那便是村子有了文化的气息,村里的人也越来越文气。
村庄里的文艺范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如何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在德清县阜溪街道郭肇村里,就有一个“高大上”的农耕文化馆。特有的时令节俗、悠久的农耕文化,都是参观者和自然对话的“小秘密”。
阜溪街道党工委委员夏赛祎说:“2013年,为推进郭肇村中心村集聚和莫干溪谷项目,很多郭肇人要搬家。生活条件改善是好事,可家里的‘老古董’怎么办?街道提出建设农耕文化馆,村民把有价值的古旧农具都捐了出来。”目前,这里收藏了300多件农具和传统农家用品,可看可玩可感,还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依托莫干溪谷的客流,这里成了孩子们体验乡村和农耕文化的“知识库”,村里人也会带着家人来看看过去的岁月。
老物件留下来是第一步,年轻人走进来才是康庄路。农耕文化馆仿佛一颗时空胶囊,里面有乡村振兴的“密码”,也有支撑人们始终不渝建设家园的心气。这样的乡村文化场馆,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以一村,见一城。看德清的规划蓝图,一个集聚中的博物馆群落,正在龙胜村的土地上拔地而起。“你看这片工地,背后是山,前方有水,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和地貌的缩影。”德清县文旅集团现场负责人施杰介绍,这个江南之源文化遗址公园项目,总用地570亩,分为博物馆群综合展示区、遗址公园体验区等5个板块,集聚瓷文化、茶文化、珍珠文化等业态,还有酒店、研学等配套项目,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辐射长三角的体验式博物馆群落。
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村庄的面貌正变得越来越有文艺范。
全国首个纺梭主题博物馆——传梭博物馆,“生长”在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保留畲乡风貌的云夕图书馆,“安放”在海拔600米的寂静戴家山;清水混凝土建筑、一步一景的龙溪艺术馆,“绽放”在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源口村……最近,这些在社交媒体上被频频打卡的文化场馆,都不约而同地选择栖身田野乡间。
我们曾略感担忧地问过一位馆长:“把博物馆开在距离城市一个多小时车程的乡村里,会有人去吗?”她笑着回答:“现在的乡村,不一样的,我有信心!”
生活中的时髦感
随着时代发展,乡村价值要重新审视,乡村生活也有了新的要求。
用德清县文化馆副馆长程艺的话来说就是,老百姓的眼光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大家更追求文化生活的品质。类似莫干山音乐节这些时尚而有活力的活动更受欢迎了。”他有感而发。
一边是村史文化展示馆,一边是农家书屋。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党总支副书记王驰伟说,每周至少安排两场文化活动,让村嫂们“挑花了眼”。为了拉近村民与书籍的距离,德清还构建了“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数字阅读服务网络。一方面,通过与喜马拉雅、诗词中国、维普期刊等合作建设数字图书分馆,链接包括知网、电子书、龙源期刊等在内的总量达150TB的数字资源,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另一方面,对书屋进行智能化改造,利用智能触控、语音识别、网络直播、有声读物等技术手段,营造数字阅读环境。
放眼浙江,在文化场所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中不断融入乡土特色、体现农民需求,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变“文化下乡”为“扎根在乡”。
初夏时节,拿着锄头去地里的村民与背着画板的艺术家在村头相遇,围绕如何画好烟雾朦胧的村貌,在茶园里聊得热火朝天。这个场景,对于如今的浙江乡村来说,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比如,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坐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艺术院校环绕的区位优势,已吸引223位艺术家入驻。近年来,村里不断尝试AR、元宇宙等新鲜事物,始终走在艺术探索的第一线。
比如,衢州市柯城区余东村、舟山市定海区新建村和普陀区庙子湖岛等,在驻村美术家的开掘和帮助下,孕育了现代民间绘画的新风格——农民画、渔民画,其无拘无束的构思、鲜明热烈的色彩,蕴含了村民的生活哲学与独特的美学感悟。
笑脸里的精气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当下,德清正将精神富有作为县域共同富裕的最大特色来打造,打响“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品牌,计划到2025年率先打造出“理想信念强、道德品行美、文化生活优、社会风尚好”的精神富有县域样板。
一村一品一特色,这些年来,“活”起来的农村文化礼堂,成了村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更是德清打造精神富有县域样本、促进文化共富的新地标。
“学什么,你来定;上什么,你来选。”在当地康乾街道联合村文化礼堂,一张课程表摆在了村民面前。俞彩芳夫妻俩双双加入英语课堂,每周风雨无阻;种粮大户陈晓明如愿“抢”到了农技课,开始学习新技术……依托浙工大莫干山校区的师生资源,文化礼堂成为大学与村民共享的实践地。
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嵊州市相关干部提到了曾经的短板——当地一些村庄存在红白事互相攀比、大操大办现象,宴席一半的费用都拿来采买烟酒。有时候问村民,为什么要送这么多香烟?他们说自己也不想,只是大家都这样,面子上下不来。今年以来,当地通过进一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持续推动移风易俗。
如今,浙江正大力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
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村民说:“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经常有‘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歌’‘我们的村运会’,放下筷子就想去。”
浙江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要问如今的乡村生活好不好?采访中人们的笑脸,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