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三门城西村9任书记66年接力兴村“不掉棒”——

35本记录本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字体:
—2023—
07/17
07:48:00
2023-07-17 07:48:00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蒋欣如 杨群 共享联盟·三门 林立 章海英

繁荣整洁的城西村村貌。 拍友 章宏奖 王传永 摄 

  浙江在线7月17日讯(记者 蒋欣如 杨群 共享联盟·三门 林立 章海英)为什么66年来这个村子发展一直“跑”在前?为什么1957年建立村党组织以来,9任村书记接力兴村能“不掉棒”?为什么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全村人却能始终保持一条心……

  如今的三门县海游街道城西村,早已闻名全国,前来学习考察的人一茬又一茬。他们或惊叹于村子的富,或感慨于村班子的强,或倾慕于全村人的和睦。但最后,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停留在一本本普普通通的记录本上。

  35本记录本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看上去毫不起眼。但这些村党组织会议记录本才是城西村这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真正的“传家宝”。

  因为,从那一条条原汁原味、质朴无华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在党建引领下,城西村从“翻身村”到“全县首富村”“浙江省小康示范村”的发展脉络,更可以发现隐藏在9任书记66年接力“棒棒跑出好成绩”背后的实践密码。

  兴村一问:

  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城西经验:

  强村富民,两条腿走路

  城西村的五年发展规划,贴在村初心馆的醒目位置。每完成一项,村党委书记章国进就会在项目后面庄重地贴上一颗红星。两年多过去,十件大事已经干成了一大半。

  城西综合市场完成翻新,闲置厂房成了共富工坊……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章国进眉飞色舞:“我们还打算建一个9100多平方米的商贸中心,建成以后,就是主城区最大的商贸综合体。”

  发展是第一要务,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小村也不例外。翻开城西村的35本记录本,不难发现,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始终是村党组织的主要议题之一。

  发展,就要敢闯、敢担当。从1979年1月25日的会议记录上,记者看到了第一任村书记章正合的一段发言:“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我们需要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村庄发展的,就要在实践中大胆去闯、去试。”

  纵览城西村发展史,有太多个解放思想“吃螃蟹”的瞬间。

  早在1972年,大家刚实现温饱,章正合就一手抓农业,一手发展种桑养蚕等副业,又开办了村集体五金厂。

  第二任村支书金积贵开起了三门县变压器配件厂,城西村自此由农业主导走向工业主导。

  “‘吃螃蟹’也是要有底气的。城西村9任书记个个都是致富能手,其中有5位创办过企业。”今年70岁的退休干部章宏奖,被城西村干部干事业氛围吸引,回村做“顾问”已有5年,“更重要的是,历任村书记始终坚持贯彻强村、富民两条腿走路的兴村理念:村子属于所有村民,只有集体和村民一起富了,才是真的富。”

  1986年,猪肉一元钱一斤的年头,城西村村民每人拿到了100多元钱的分红,因为第三任村书记章以齐抓住了城镇建设用砖供不应求的商机,开办了村免烧砖厂。

  社会上还在讨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时候,第四任村书记叶加法坚定地认为“农民也可以经商”。他力排众议,和前几任村书记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展村里的工商业。原本抱怨不种地没饭吃的村民,如今都在乐滋滋地享受着城里人一样的“退休制”——男的满55周岁、女的满50周岁,每年都能领到“退休金”。这个制度已经施行了20多年,而且待遇标准一年比一年高。

  敢闯敢干,还要善作善为。“历届村班子都十分重视科学决策、长远谋划,上什么项目都要调查研究、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一旦决定了,就会一任接着一任干,在传承与创新中接续奋斗。”章国进告诉记者,这是城西村历届班子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城西村发展一直“跑”在前的最大依仗。

  1994年,城西村办起全县首家“村办加油站”,当年私人购买轿车还刚刚放开。一个村子能建得起加油站?投入这么大,亏了怎么办……一时间,社会上各种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叶加法带着村两委班子通过深入调查,认为村子拥有县城西大门的区位优势,加油站的效益潜力巨大。当时各种审批手续十分繁琐,但村干部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加油站一建成就给村子带来了丰厚的集体收入。

  20年后的2014年,当人们还在羡慕城西村每年都有一笔20多万元的加油站租赁收入时,第七任村书记章平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又敏锐地意识到:现在加油站收益那么好,不应该只满足于收租金。但是,新的质疑声又来了:经营有风险怎么办?面对异议,村两委班子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新一轮调研,并达成共识。随即,心里有底的村干部,与承租方展开了多达十余次的马拉松式洽谈。最后,对方终于同意取消原合同,并签订了新的经营分红合同。仅此一项,当年村集体收益从28万元增加到388万元。

  还有全县首个村级联办农贸市场,第二任村书记创办后,随着形势发展不断改造升级,如今已成为城西最大的综合市场,给村子带来一大笔稳定的集体收入。

  在城西村,类似的“第一”还有很多,无一例外地实现了强村、富民的共赢。且不说就近上班、分配股权,光是每年的分红,就令周边村民羡慕不已。

  城西村曾是三门县首个“亿元村”,如今依然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2022年,村集体固定资产达3.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8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2万元。

  兴村二问:

  怎样把群众凝聚起来

  城西经验:

  有事摊桌面,遇事商量办

  见到村民俞招君时,她满脸喜气,正合计着新房的装修风格,“村里的西山留用地开发成了商业化小区,我家按指标分配到两套130平方米的房子。住进新房子,老房子拿去出租,又是一笔收入。”

  从一开始的建房指标分配,到后来的统一建小康楼、临街宅基地安排,再到如今的立改套、住房改善……

  以宅基地分配为核心的住房问题,始终是村民最关心也最紧要的难题,被认为是“农村第一难”。可这一难题,在城西村总是清清楚楚,鲜少扯皮。

  “一方面,得益于历届村班子都把解决住房问题视为头号民生工程,投入的精力最多,成效也最明显。另一方面,得益于不管村民对住房问题有什么争议,村里都可以做到有据可查。”

  做了35年村文书的章以简,道出了其中原委——35本村记录本上画得最多的是宅基地图纸,村里1990年就出台了《关于安排屋基有关规定》,沿用至今并逐年完善,“每张宅基地图纸,都是村干部和村民自己一起拉着皮尺一点点量出来,我再画上去的。每次变更,也都一一记录,谁也赖不了。”

  会议特别多,是城西村的一个“怪现象”,一年一两百个会很正常。更怪的是,这里的村干部、村民还都乐此不疲。

  “对城西村的干部群众来说,有事摊桌面、遇事商量办,不仅是一条‘铁律’,也已成了一种‘村风’。”海游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华乾告诉记者,坚持群众的事让群众一起办,是城西村能把村民凝聚在一起的奥秘所在,也是城西村党组织议事记录本特别多的原因所在。

  在城西村,一旦经集体讨论制定、公开施行的“规矩”,就不能说变就变,而且一管几十年,从不打折扣。

  早在1957年,城西村就有了村规民约。66年来,经过9任书记不断完善,现在共有22条,2000余字。

  凡是重要事项和超过一定资金额的项目,都要经过村两委联席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规民约中的“三个会”议事制度,城西村自第一任村书记制定以来沿用至今,变化的只有资金标准——如今是两万元以上。

  “一手遮天,干不了几天。村里的事,就要让村民说了算。”这是全村干部群众的共识。白纸黑字堵住了“关系网”,清廉自律成为城西村的“金字招牌”。建立党组织至今,全村没有一名党员干部出现廉洁问题,也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有一年,村里谋划搞村办工业区,村两委会议已经讨论通过,村两委成员全部签字同意,但因村民意见始终难以统一,最后项目还是没有上马。

  有了规矩,有了尊重,也就有了互信,有了合力。

  60岁以上老人、退伍军人等每年可获得相应补贴;为生活困难的村民提供公益性岗位……一个个民生议题,从议事会的讨论变成记录本里的文字,最终成为城西人的美好生活。

  “党员夜巡队”“文明劝解队”“治安巡逻队”,村里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名额都被“抢”着要。用村里人的话说,村干部把村里的事都当成了自家的事,我们村民同样也不能置身事外。

  兴村三问:

  选什么样的人来当家

  城西经验:

  谁能干谁上,谁合适谁上

  “章书记,你怎么变得这么黑这么瘦?”

  见到第七任村书记章平的时候,记者从网上找到他的照片,反复“核对”之后,才敢相信他正是所要采访的对象。

  “这些天,我们在搞文明创建,大家都这样,不奇怪。”章平有些不好意思,笑着回答。

  如果在别的村,章平绝对是个“怪人”。他只做了一任村书记,换届前,就主动提出不再留任,推荐了副书记章以家,自己则“对换”成了副书记。再次换届,他干脆副书记也不当,做了村党委委员。

  有外村的人问章平,换了位置不尴尬吗?他却根本不当一回事:“哪个位置不是干?带好村子发展不容易,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比我懂得多、看得远,为什么占着位置不让?”

  对此,同村的人也早就不以为怪。村里的大事总缺不了老书记们的身影。在城西村,有一个很特别的办公室——“老书记工作室”。离任不离心,历任老书记被聘请为“智囊团”,每月5日、15日、25日轮班接待,风雨无阻。

  “66年的发展历程中,城西村每个时期都走在前头绝非偶然,关键靠的是每个时期都有好的村书记来领头,一棒一棒往下传,每一棒都跑出了好成绩。”三门县委书记陈曦介绍说,“城西经验”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们拥有强烈的“传帮带”意识,并建立健全了以“谁能干谁上,谁合适谁上”为核心的接班人链式培养机制。

  在有些村,村书记担心位子不稳,往往不愿意培养接班人。而在城西村,每位村书记都会有意识地选取好苗子,扶上马、帮一程,这已成为常态,并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要在下一次换届选举中担任书记,必须要有村两委的任职经历。”

  城西村9任村书记中,有8位都有村两委成员经验。第一任村书记章正合在任时发展了30余名党员,其中就有第四任村书记叶加法和第五任村书记章宏将。

  现任村书记章国进的名字,早在2002年就出现在记录本上。“当时的村书记来动员我时,我只有26岁,正在自己办企业。”章国进对前面的8任村书记都充满了感激,“这20多年来,他们对我的培养,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我上任后,他们的支持同样不遗余力。”

  2020年12月,章国进刚上任一个月,就打通了村里的一条断头路。大家都夸他有办法,他却连连摆手,“若没有村两委班子,没有老书记帮忙,光凭我自己哪能行?”

  修路要占用3户村民的庭院,项目推进并不顺利。那几天,章国进和村干部每天清早顶着寒风做村民工作。最后,几位老书记也一起出面,村民很快就让了步,“老书记们信你,我们也信你。”

  透过35本记录本,回望城西村66年走过的历程,不难发现,在9任村书记的带领下,村党组织始终充分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

  2018年,城西与山陈、谢家三村合并调整为新城西村。原本还在担心“并村难并心”的人们,却惊讶地发现,三村相融迸发的,是村干部竞相干事的“火花”。

  改变首先发生在合并后的山陈村。山陈老村有条黄泥路,下雨天满是泥泞,“骑电瓶车买菜回家,菜篮子里剩不下一个完整的鸡蛋。”道路改造,成为城西村合并后的首个民生项目,新村两委班子全力以赴,资金、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到位。

  当时正值夏日,近40摄氏度的高温让人望而生畏。原山陈村书记李和苗和原村委会主任包夏芬主动“挑担子”,凌晨两三时就开始张罗,中午匆匆扒口饭又回到施工现场。两个半月后,路修成了,两人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黑炭书记”“草帽村长”。

  “城西村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特别明显。在这里做村干部,比的不是职务高低,而是如何团结干事。”包夏芬对记者解释说,“因为大家都觉得,能干成事,比什么都重要。”

  有威信、能战斗、过得硬。如今,三门县委组织部已将城西村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在全县推广,希望培养更多肯干事、能成事的“城西式”村干部。

  在全国近70万个村庄中,城西村只是很普通的一个,不是最富,也不是最美。但历经66年,9任书记接续奔跑,每一任都交出了一张让百姓满意的答卷。这,又何尝不是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最动人的画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台州;三门;乡村振兴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