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来临,不少大学生准备找份工作增长知识或赚点钱。动机虽好,陷阱不可不防。尤其是一些学生因涉世未深,容易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成了诈骗“工具人”,不经意间掉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据了解,近期台州公安机关破获多起学生从事“黑灰产”案件。他们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分子提供自己的银行卡或微信、支付宝账号等,进行代收款服务,“跑分”赚取佣金,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受到法律惩处,让人痛心。
沦为洗钱“工具人”
由于青少年群体频繁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大量个人信息被网络应用软件不当收集、使用,甚至被推送给不法分子。很多沉迷在网络游戏、高额打赏、高额充值、过度消费等方面的未成年人,面对“免费领取炫酷皮肤、高级装备、高额佣金”的诱惑和诈骗犯罪分子的诱导,主动提供自己的电话卡供不法分子实施犯罪,其行为已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的“新毒瘤”。
学生张某通过QQ联系上诈骗分子,并在其教导下协助打诈骗电话。此后,张某又拉上要好的同学孙某、郭某和金某一起做。今年5月,张某等4人被警方查处。
学生段某等3人,通过发送快递丢失的诈骗短信,帮助不法分子进行诈骗;学生陈某利用QQ语音方式外放和另一台手机联系受害人外放的方式,为不法分子拨打诈骗电话。
不少在校学生涉“帮信罪”
据介绍,近年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下称“帮信罪”)案件大量出现,涉案人员40岁以下的居多,不少还是在校学生或刚毕业的学生。在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他们仍为他人提供银行卡或微信账号等,用于收取犯罪所得。
“帮信罪”是2015年8月《刑法修正案(九)》增设的一个罪名,2015年11月1日开始施行,主要指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而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信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的犯罪行为。
“帮信罪”案件高发的根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贪图小利,“两卡”租卖几乎是“躺着赚钱”,这对普通百姓,尤其是学生、无业人员等吸引力很大,一些人在诈骗分子的蛊惑下,为了蝇头小利成为犯罪帮凶;二是侥幸心理,一些人总觉得办案部门不会注意到自己,还有的人觉得自己没有参与到直接犯罪中去,不会触犯法律;三是不知不懂,为数不少的涉“帮信罪”人员,对自身帮助行为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不清楚自身行为影响的范围和涉及人员。
这几种兼职工作千万别碰
学生暑期打工时一定要擦亮双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落入诈骗陷阱。
台州警方归纳梳理出诈骗分子针对学生找工作诈骗的几种常见方式,以下这五种兼职工作,看似门槛低来钱快,其实都是在帮助诈骗分子实施诈骗。暑期找工作的学生,千万不要尝试。
——帮助诈骗分子取现。不法分子为了快速转移赃款,会雇人帮其在线下取现并转移资金,有些兼职工作是帮其买贵金属等,并许诺高额报酬。其实,这些工作就是充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洗钱“工具人”。
——买卖电话卡和银行账户。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或是充当线下“卡头”“卡贩”,为了一时的利益,变成了诈骗分子的帮凶。殊不知,就是因为这些被卖出的大量“实名不实人”的电话卡和银行账户,被诈骗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使不少人因骗致贫,同时自己也会因此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搭建GOIP、VOIP。诈骗分子大多藏身境外,他们会以“高薪招聘”为诱饵,诱使求职者在国内租房搭建虚拟拨号设备实现远程操控手机卡,给国内受害人拨打诈骗电话、群发诈骗短信来实施诈骗。通过这些虚拟拨号设备将境外电话转化为境内本地电话,增大了迷惑性,导致受害人更容易被骗。
——冒充客服电话引流。有些诈骗团伙会招募“话务员”,要求入职者按照设定好的话术,以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名单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自称是各类平台的“客服”,引导受害人添加上游诈骗分子的联系方式。这种工作就是诈骗引流行为。
——线下推广引流。线下推广引流多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要求事主扫描二维码或是用拉人建群、发送虚假广告来免费领取小礼品。而这些所谓的兼职工作,其实是帮诈骗分子进行地推式引流,为诈骗分子下一步实施诈骗作准备。
警方提醒,广大学生要妥善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卡、网银U盾等账户存取工具,保护好登录账号和密码等信息,不要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卡、身份证和网银U盾等,也不要随意丢弃。切不可因蝇头小利铤而走险,害人害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