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海曙区鼓楼沿钟鼓楼文保区域进行闭馆修缮,此事也受到大众关注。据了解,此次修缮预计持续4个月,文物修复工作者及施工单位将在全方位检查文物残损情况的基础上,对建筑屋面、外立面以及内部设施开展修缮工作。
7月27日,宁波钟鼓楼正在修缮中。记者 徐婷 摄
钟鼓楼为省级文保单位,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也是宁波市仅存的古城楼遗址。前不久,潮新闻记者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前往施工现场探访了修缮情况,由此回应网友们的一些疑问。
漏水和木结构变形,是当下的主要问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钟鼓楼四周已被施工设施围挡起来,原本可拾级而上的楼梯前,贴着正在施工、临时闭馆等通知。楼体四周搭建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和安全网,一位工人正在刮去墙面上的旧漆,为接下来的刷漆工作做准备……
7月27日,登上钟鼓楼的台阶已暂时被拦住。记者 徐婷 摄
许多宁波人记忆里,总有钟鼓楼的影子;许多游客来到宁波,也要在此打卡。在市民游客看来,钟鼓楼依旧韵味十足,但是内行人才知道它的“病征”——房屋漏水和木质结构变形,是钟鼓楼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宁波市海曙区国投集团旗下的海纳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是钟鼓楼运营管理方,也是这次修缮的主管单位。
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敏表示,古建筑在室外直面风吹日晒雨淋,再好的木材也会受到损坏,尤其高温天气下水分蒸发,更加速木材变形。目前钟鼓楼部分木结构变形后,产生了较多的漏水问题。
此外,宁波钟鼓楼是钟楼与鼓楼的结合,现存鼓楼建于清朝,主要为木质结构,钟楼建于民国时期,主要为钢筋水泥结构。不同建筑风格给钟鼓楼带来“中西结合”的特点,也因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导致接缝处出现渗水情况。
7月27日,宁波钟鼓楼正在修缮中。记者 黄慧仙 摄
另据宁波钟鼓楼修缮方案设计师郑雨表示,除漏水外,局部木构件腐烂、出檐部分瓦片错位、二层外檐檐口构件脱损、城墙植被茂盛等问题也会影响它的“健康”。修缮,就是要解决安全隐患。
陈敏介绍道,上一次钟鼓楼有这样规模的修缮工作是在2018年,不过日常一直有保养维修,这里掉色刷个漆,那里漏水补个洞,“但是这个治标不治本,一次两次解决不了,就需要‘大修’。”
钟鼓楼是宁波的城市名片和地标建筑,其所在的鼓楼步行街区域里,文商旅业态结合,游人纷至沓来。据陈敏介绍,鼓楼步行街区域内年均客流量为650-700万人次,“修缮钟鼓楼,也是在不断擦亮宁波的文旅名片。”
7月27日,宁波钟鼓楼正在修缮中。记者 黄慧仙 摄
台风季雨最大的时候,也是查漏的最佳时机
就在这几天,台风“杜苏芮”登陆福建,下一个台风“卡努”也已生成,浙江多地降水量增加。
钟鼓楼修缮期间恰好赶上了台风季。为何选择此时开工修缮?背后也有讲究。
在日常保养阶段,雨季是要加强监测的时候;到了修缮阶段,雨季反而成了“助力”。
陈敏解释道:“要在最大雨量的时候,看到它的漏水点,才能最有效地把那些点位进行很好的修复。”
现有修缮方案根据日常巡视发现的漏水情况完成,但揭开瓦片后,才能更直观看到是否存在其余隐患、漏洞到底有多大。
“比如原先设计方案中,预设某个漏点等级是一级,揭开瓦后发现是二级或三级,这个就需要临时调整。”陈敏说,可以一次搞定,就不用日常修好后再去补漏了。
郑雨也补充道,在台风来临前,用钢筋脚手架和安全网把钟鼓楼围起来,也能避免台风吹落建筑构件造成人员受伤。
7月27日,钟鼓楼城墙上长满苔藓。记者 黄慧仙 摄
说是“大修”,其实只是相对日常维修来说规模较大,此次修缮并未涉及主体结构变动,主要是重新盖瓦、损坏构件更换、墙面刷漆、植被清理等。
文物修缮慎之又慎。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实操中,需经过前期测绘、专家研讨、方案调整、报送审批、工程投标等步骤,才能正式施工。
2022年6月,文物专家就开始针对此次“大修”进行讨论,初步方案出炉后,又历经多次调整。据郑雨回忆,历时大约半年,修缮方案才定稿。在此期间,由于暂未达到闭馆级别,游客依旧可以入内参观。直至今年7月21日,各方条件具备后,开始正式施工。
雨天查漏,晴天补缺。考虑到台风天会影响施工进度、过程中可能出现变化等因素,施工周期预计4个月。
杭州亚运会的脚步日益迫近,作为协办城市,宁波也将迎来大量国内外友人。如果按照4个月的周期计算,则亚运期间,游客暂时不能登楼俯瞰。
陈敏表示,设计方案时也考虑过亚运期间各地游客前来观光的需求,但还是要以最适合文物修缮的方案优先,“有安全,才有后面的一系列文章。”
7月27日,市民穿过鼓楼。记者 徐婷 摄
曾是敌情瞭望台,也是老宁波人的“119”
对于中国的古城而言,无论汉唐的长安城、六朝古都南京、北宋的“东京”开封还是元明清的北京城,暮鼓晨钟的报时作用,使钟鼓楼成为城市“标配”。此外,高大巍峨的城楼在一些地区还承担着护卫、巡防和预警重任。如今,全国范围内尚存钟鼓楼30余座,普遍建成于明清时期,部分由后人修缮。
宁波钟鼓楼,就是当年镇守海岸线的战略要地。登上鼓楼,看到宁波独一无二的自鸣钟。巨大的钟面,醒目的指针,走时很准,旧时老百姓还用自鸣钟对表。自鸣钟下方挂着硕大的铜钟,鼓楼相当于瞭望台。一旦发现敌情,就可立即敲钟,通知城内军民做好战斗准备。
这口铜钟还曾是老宁波人的“119”。过去,宁波城区很小,房子多为木结构的低矮平房。登楼远眺,整个宁波城尽收眼底。城中哪里发生火灾,便能看到烟雾,敲响铜钟后,救火队能根据不同信号赶到相应区域灭火。
7月27日,站在鼓楼步行街看钟鼓楼。记者 徐婷 摄
岁月变迁,如今的宁波钟鼓楼已成为文物,历经多次修缮,仍维持着旧时容颜。厅内常设展览,新变化也吸引着市民游客常来参观。
在从事古建筑修缮工作20多年的郑雨看来,文物修缮要“修旧如旧”。和老人看病养身体一样,修好之后,还是老人的神态和个性,参照既有图纸和影像资料,恢复其个性化的东西,而不是从头造房子。
他觉得,宁波钟鼓楼的个性,就是“中西结合”。这代表了当时的宁波人的心态和社会状态,不守旧,敢尝试,有着能吸收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也与当下“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城市形象主题口号相契合。
钟鼓楼风景资料图。图源宁波发布,陈乾斌 摄
7月27日的宁波下着小雨,工人在脚手架上察看需要修补的地方,保安在监视器前关注着古建筑各角落情况。揭下的瓦片整齐摞在檐下,准备等漏洞补好后再“归位”。
钟鼓楼的修缮并非一劳永逸,第三方安全鉴定机构会定期监测其房屋沉降等方面的信息,相关单位也将根据动态变化调整修缮方案。正如郑雨所说:“文物古建筑的修缮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
附近餐饮店工作的王女士说,店里可以看到钟鼓楼的座位一直是顾客的首选。最近只能看到施工工地,让游客有些遗憾,但也有了再来打卡的念头。第一次来鼓楼步行街旅游的杭州市民萧先生则说:“鼓楼是这条街的特色,希望修好之后,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