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宁波姑娘孙嘉怿获评全国“最美拥军人物”

走南闯北,我为烈士来寻亲

字体:
—2023—
08/03
09:00:39
2023-08-03 09:00:3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蒋欣如 竺佳 通讯员 殷忠好 共享联盟·海曙 孙勇

  浙江在线8月3日讯(记者 蒋欣如 竺佳 通讯员 殷忠好 共享联盟·海曙 孙勇)8月1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双拥办联合发布10位2023年“最美拥军人物”先进事迹,其中就有85后姑娘、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孙嘉怿。

  联系上孙嘉怿时,她和家人刚结束为期10天的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之旅。济南、临沂、烟台、沈阳、丹东、锦州……一家三口一路向北,致敬那些最可爱的人。

  青山处处埋忠骨。近代以来,我国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其中有明确安葬地的仅55.9万人。这些年,孙嘉怿和她的志愿者团队跨越7个国家,行走国内25个省份,到过718座境内外中国烈士墓地,收集整理烈士信息3万余条,成功帮助1338位烈士找到亲人。

  2008年,在一次关爱老兵志愿服务活动中,孙嘉怿领到的任务是为老兵洗手。他们手上满是厚茧,有人手指没有指甲,有人手指无法弯曲,还有人缺了好几根手指。身为军人后代的她大受震撼,一个念头在心里萌生:“一次志愿服务远远不够,我想为他们做更多的事。”

  朋友眼中爱玩的孙嘉怿变了。她一有空就去看望老兵,陪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战场故事。她常去新华书店查阅各种史料书籍,还把去过的烈士陵园信息附上自己的感受,分享在微博上。她总忍不住去算那些烈士牺牲时的年纪,“他们大部分牺牲时和我差不多大,有的甚至还没成年。他们离开了家乡,再也没有回去,烈士也怕孤单啊。”

  2012年,孙嘉怿将蜜月旅行目的地选在云南边境。搭便车、住农舍,半个月里,她和丈夫跑了10多座烈士陵园。在昔日战场遗址,孙嘉怿问了两个问题,问丈夫,也问自己:“这里牺牲了这么多人,他们留下名字了吗?家里人知不知道?”

  回来后,孙嘉怿开始力所能及地帮助全国各地的烈士寻找家人。

  更大规模的寻亲行动发生在2017年。那一年,陕西烈属黄军平找到孙嘉怿,想和她一起整理从朝鲜带回的包含1万名烈士姓名的视频资料。

  “黄叔是陕北农村汉子,50多岁了,用不惯电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把那些烈士名字敲进电脑里,可他比谁都想做好这件事。”那时孙嘉怿的微博有3万多粉丝,她发起了“我为烈士来寻亲”公益项目,“当时想得很简单,能不能从3万人里面叫出几十个,一起来做这件事?”最终,20多名天南地北的志愿者聚在一起,大部分是年轻人。起初,大家只能用笨办法整理冗长的名单,从每一帧视频截图中挨个录入姓名,再去中华英烈网和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数据库中双向比对,最后梳理出一份千人烈士名单,按省份、城市分开发布。

  如今,志愿者增加到了400人,孙嘉怿和她的团队建立了一个包含3万多名烈士信息的数据库。信息被细致地分类成姓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牺牲时间、牺牲地点以及参加革命时间,装在一个移动硬盘里,孙嘉怿每天随身携带,“如果数据库里有、家属给的信息完整的话,最快两分钟就能找到安葬地点。”

  几乎每一天,孙嘉怿都会通过网络收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求助信息。接触的烈属越多,她越能体会他们心中的遗憾:他们有的从来没见过亲人的模样;有的烈属无法长途跋涉,即便知道亲人所在的陵园,也没法前去祭扫;有些烈士留下的遗物顶不住岁月流逝,早已残缺破损。

  孙嘉怿又发起一系列为烈属服务的活动:烈士遗像修复计划、我为烈属代祭扫、我为烈属修遗物、我送英烈回家去、英烈故事我来讲……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和生死的家国情怀。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爱国不是说教,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浸润。”孙嘉怿拿9岁的女儿举例。就在前几天,她带着女儿在烈士陵园里寻找几位烈士的名字。炎热的天气下,手机发烫到提示过热,可小朋友一句抱怨也没有,找名字的速度比大人更快。每找到一个,她就催促妈妈赶紧拍照,好尽快给烈属们发过去。

  小时候,老师问孙嘉怿长大后的梦想,她说想做个考古学家。现在的她,虽然没有从事考古工作,却用另一种方式,追溯、记录着历史。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烈士;寻亲;正能量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