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7日讯(记者 朱平 通讯员 陈岩明) “就是想为家门口的盛会多出点力,不懂的就学呗。”已经回到校园的退役大学生士兵张国权,身上还保留一股军人独有的韧劲。随着杭州亚运会临近,这几天,他格外关注各种培训消息,生怕错过提升技能的机会。
今年初,经过严格面试,张国权入选亚运医疗志愿者,负责FOP(比赛场地)医疗点医疗急救协转工作。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经过前期多科目培训,眼下的张国权用两个“很”字来形容对亚运的心情:很期待,很有信心。
张国权的这份自信,还来源于几个月前,他在亚运击剑比赛馆医疗保障队,和队友们连续8天亲密无间的协作。
今年5月底,亚运击剑比赛馆举办了全国击剑冠军赛分站赛,这也被医疗保障队视为亚运正式比赛前难得的实战机会。张国权等两名担架志愿者和浙江省中医院的13名医护人员,组成了这次比赛的医疗保障队。
队长徐俪颖来自浙江省中医院医务部,急诊出身的她边翻当时的比赛记录,边回忆道“记得那次比赛的规模很大,光参赛选手就有好几百人”。在可容纳5000名观众的击剑比赛馆,共配备了2个医务室、2个FOP医疗点和1个观众医疗点,再加一辆120救护车。
这支医疗保障队的绝大多数成员是第一次现场接触击剑赛事,大家并没有想到一场全国击剑赛会如此激烈,受伤情况会如此频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在医药物资管理区待命的张国权,经常会接到FOP医疗点医生、护士发来的协助信息。
“因为每个点位上得保证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比赛时他们必须坚守在各自岗位上,所以志愿者的协助就变得很重要。”徐俪颖还记得,比赛前,他们做了充足的物资准备,在浙江省中医院三个院区调货,把药品管理区塞得满满的,没料到像冰袋、绑带、纱布、创口贴等物资,第一天就用完了。
徐俪颖和医疗保障队的队员们开始主动调整,一边做赛事保障,一边完善物资供应,还抓紧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应对发热、心脏骤停等的应急演练。
“上拿、下拉、抬高,担架必须抬得丝般顺滑。”徐俪颖对演练提出了严格要求,仅仅抬120担架一个动作,负责120急救车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要全部熟练掌握,做到可以随时补位,“他们光是抬担架就练了几十遍。”
“全国击剑赛上,徐姐和其他医生、护士教会我很多知识,比如抬担架上下楼梯时,伤员的头部应该怎样保护,这样的小细节也反复强调练习。”张国权说,没想到后来真用上了,比赛期间,他协助的120急救车共转运了4名伤员。
为了更准确地用药,医疗保障队成员还主动“交友”,现场请教参赛队队医的专业意见。比赛结束后,有队医感慨地给徐俪颖发来一条信息:“你们是我见过最好的医疗保障队,在赛场上,冲得比我们队医都快。”
“我们医疗保障队队员来自各个院区,以前也都不认识,还有像张国权这样的志愿者。”回忆8天的保障工作,徐俪颖说,早上6时起床,6时30分就出现在赛场,晚上11时多结束全天工作,整个医疗保障队成员就是在一遍遍紧张又高强度的演练下,从陌生到融洽,对即将到来的亚运充满信心,“在赛场上看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场边的我们用这种团队协作来保障他们,或许这也是亚运精神的一种体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