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良渚先民的饭锅长什么样?钱塘江南岸发现多处良渚时期平民生活聚落

字体:
—2023—
08/28
07:58:12
2023-08-28 07:58:12 来源:每日商报 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杨曦 王鹏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祝家桥遗址负责人王鹏

  在杭州良渚博物院,有一张图展现了良渚社会的等级划分:站在权力金字塔尖的是王和王族,接下去是贵族阶级、工匠和武士阶级,以及平民阶级。

  通过各种精美的良渚玉琮、玉钺、玉璧,我们可以想象王族、贵族阶级生活的奢华与精致,那么普通平民呢?如果平凡的你我居住在5000年前的杭州,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水平?

  2020年以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钱塘江南岸发掘多处良渚时期的考古遗址,萧山区蜀山街道的祝家桥遗址和鲁公桥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两处遗址面积都在14000平方米左右,距离良渚古城40多公里,出土文物里鲜有玉器,以陶器、石器为主,生活气息浓厚。专家依此推断,这是两处良渚时期的平民聚落,相当于现在我们住的某某小区、某某村。

  陶器是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变化的指示器,考古学家依据陶器的变化,揭示古代社会发展的轨迹。良渚古城是良渚时期的都城,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而像祝家桥遗址和鲁公桥遗址这样的平民生活聚落,则是良渚时代社会的基础,更能反映出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

  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家史,而应该记录整个人类的历史。这次的考古发掘所得虽然不富丽堂皇,却能研究良渚人的日常,让我们对良渚文明的认知更宽广、更有血有肉。

  先进的轮制技术

  陶器是史前时代的器物主角,也是良渚先民日常生活中最大宗的生活用品,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一样普遍。在良渚文化时期的制陶技术已非常成熟,轮制技术得到普及。

  所谓轮制技术,就是以带轴的转盘为工作台面,在上面放上陶泥拉坯塑形。较之泥片贴塑、泥条盘筑等原始手工技法,这样制作出来的陶器匀称而规整,尤其对圆形器的制作十分便捷。比如,罐、豆、盘等。其他相对复杂的器型,比如鼎、有把的杯,则是先用轮制法做出主体,再手工捏出脚或把,然后黏到主体上。

  这一工艺沿用至今,好莱坞电影《人鬼情未了》男女主共享陶艺的浪漫经典桥段,就是轮制法。去陶艺体验店,在转轮上拉制陶坯,也是大多数人觉得最有仪式感的环节。而对于良渚人来说,轮制法的意义更大,它大幅度提高了陶器的生产效率,使陶器生产规模化、商品化,使之生产成本更低,人人用得起。

  在祝家桥遗址和鲁公桥遗址的灰沟、灰坑以及墓葬内,出土了大量陶器、陶片,背面都有一圈一圈清晰的轮制痕迹。仔细观察,每圈痕迹的间距比较宽,说明了当时转轮速度不会很高。

  红陶和黑陶

  良渚陶器崇尚黑色。在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大量黑陶器,不但造型精致,很多表面还刻有复杂又华丽的图案。相比之下,萧山这两处遗址出土的陶器,黑陶的比例不如良渚古城遗址高,大多数是红陶、灰陶,且鲜有装饰。

  红陶和黑陶,不但是颜色不同,在功能上也是有具体作用的。根据用途,良渚陶器大致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水酒器、存储器四大类。

  其中,鼎、甗(yǎn)这类三足器,都是加热或者煮熟食物的炊煮器,通常都是夹砂红陶。掺有砂粒的陶器,具有更好的耐高温、防裂效果,而且加热食物更快,也更耐用。另外,像陶缸、陶罐这类存储器,也多为夹砂或泥质的红陶。

  豆、盆、圈足盘等盛食器,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碗、碟。双鼻壶、壶、杯、宽把杯、匜(yí)等水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茶器。这些器物要盛放食物或者酒水,有卫生和防渗水的需求,要求表面更加细腻、致密,所以大多是泥质的黑陶、灰陶。

  本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些器盖。在大多数人印象里,似乎古代的陶器带盖的不多,其实带盖陶器的比例并不低,因为器盖很容易破碎,还有可能良渚先民使用的时候就丢了。

  器盖的材质以泥质陶为主,少量为夹砂陶,其中配盖率最高的是双鼻壶、宽把杯和簋,其次为鼎、圈足盘、豆等。器盖有保温、防尘的作用,也是良渚先民注重生活品质的表现。

  烹饪用餐“六大件”

  经过初步整理和修复,祝家桥和鲁公桥两处遗址出土的陶器器型以鼎、甗(yǎn)、豆、双鼻壶、罐、圈足盘居多。这几样可以说是良渚人家家必备的“六大件”,是基本的烹饪和用餐器具。

  T形足鼎(出土于祝家桥遗址,夹砂红陶,表面的黑色是火烧留下的痕迹)

  鼎是良渚时期最常见、用途最广的一种炊煮器,日常的煮饭、煲汤等都要用到它,功能上相当于我们家里的多功能电饭煲。

  一般小的鼎直径在10-20厘米,适合一个小家庭使用。更大的鼎直径有30厘米左右的,甚至有超过40厘米的,应该是大家庭或者公共活动时用的。

  鼎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都是三足,鼎足的形态更是多样,常见的鼎足有鱼鳍形足、T形足、圆锥足、侧扁足。它们分别流行于良渚文化的各个时期,一般为鱼鳍形鼎足向T形鼎足演变,后T形足外侧渐宽和内凹,至良渚文化末期出现侧扁形鼎足。

  甗(yǎn)(出土于祝家桥遗址,夹砂红陶)

  甗,又叫隔档鼎,是一种蒸饭菜的炊煮器,功能类似现在的蒸锅。

  它的器型和鼎非常像,不同的是内腹有一圈承放竹箅子的隔档,食物就放置在箅子上。隔档下面有一个注水孔,这个设计非常有智慧,蒸东西的时候水烧干了,不用把滚烫的食物和竹箅拿出来,只要拿一片叶子导流,就能轻松加水。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良渚的食谱非常丰富,主食以水稻为主,菜谱有野猪、家猪、水牛、梅花鹿、大雁、鲤鱼、鳖、菱角、葫芦、豇豆等,非常丰富。甗就是用来蒸草的,比如鱼和蔬菜。

  豆(出土于祝家桥遗址,泥质灰陶)

  陶豆是良渚时期最常见的盛食器,相当于现在的餐盘。高挑的豆把承托浅腹的器身,食物搁置其中,取用十分方便。这盏灰陶豆,豆盘为折腹,豆把上饰有弦纹和镂空圆形花纹,比较精美。

  弦纹是良渚陶器中最常见的装饰手段,制作方法也很便捷。轮制的时候,用竹刀在器身上轻轻施力一点,旋转的陶坯就能被旋削出凹进去的弦纹。弦纹不但让器物看起来更美,还能增加摩擦力,让人拿器物的时候不容易滑落。

  灰陶的灰色依赖于烧制时窑内气体的控制,当窑内氧气供应不充分,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将陶胎内的氧化铁大部分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陶胎变成灰色。

  圈足盘(出土于祝家桥遗址,泥质灰胎黑皮陶,敛口浅腹)

  圈足盘腹部都较浅,个体相对较大,可理解为矮版的豆,也是一种盛食器。

  祝家桥遗址出土的两件圈足盘,一件圈足上有三周凸棱,凸棱之间有镂空装饰;一件在沿面刻有两组交叉弧线纹,其间还有穿孔装饰,虽不及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刻纹黑陶富丽堂皇,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精美良渚黑陶器物。

  良渚黑陶非常有特色,只是外表呈黑色,所以也叫“黑皮陶”,其胎体往往呈灰色、米黄、浅褐甚至红色。烧窑的时候,从密闭的窑室顶部淋水,松柴产生的浓烟会将碳微粒渗透到陶器表面,从而形成黑色的外表。

  不过,外皮保存完整的良渚黑皮陶器非常少见,黑皮只有在沙土或是淤泥等特殊埋藏环境中才能保存,经常局部或者全部剥落,露出里面的胎体。

  双鼻壶(出土于祝家桥遗址,泥质灰陶)

  双鼻壶是一种水酒器,通常大小和现在的茶杯差不多,功能也类似,可以装水,也可以装酒。

  在良渚文化中,双鼻壶是一种特定的器物,造型比较统一,由器身、圈足和带鼻的颈部构成。

  陶罐(出土于祝家桥遗址,泥质红陶)

  数量众多、个体差异较大的陶罐,应该是良渚时期最主要的存储器,无论干的或液态的食物都可存放。

  器形分平底罐和圈足罐,胎质以泥质陶为主,也有少量为夹砂陶,有的罐还带耳鋬(pàn)。大罐的口部可能用木板之类的东西遮盖,防止食物受潮霉变。

  T形足鼎

  甗(yǎn)

  圈足盘

  豆

  双鼻壶

  陶罐

  T形足鼎剖视图

  甗线剖视图

  豆剖视图

  圈足盘剖视图

  双鼻壶剖视图

  陶罐剖视图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考古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良渚古城是良渚时期的都城,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而像祝家桥遗址和鲁公桥遗址这样的平民生活聚落,则是良渚时代社会的基础,更能反映出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