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6日讯(记者 尤建明 戚祥浩 通讯员 赖淼莲)5日上午,“叮”的一声,泰顺县筱村镇北坑畲族村搬迁户龚晓琴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她看了一眼短信,喜上眉梢:“上个月带娃之余做来料加工,有近2000元的收入。”
龚晓琴是泰顺10多万下山群众中的一员。384个村,下山搬迁10多万人,收入年均增长10%,建起12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近日,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等指导、浙江省社科联等主办的“推进山区县共同富裕的泰顺实践”理论研讨会上,泰顺县这张成绩单引得现场专家点赞。
“这场大搬迁举全县之力,给群众更多选择,经历了三次迭代升级。”泰顺共富搬迁办相关负责人胡昌锋介绍,2003年起,一镇带三乡,局部地区先行试点搬迁;2011年起,全县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开展无区域生态移民;2017年起,和异地避灾、抗震安居等一起,实施生态大搬迁;2021年8月起,用数字化思维破解部门及数据壁垒,创新建设“搬富通”应用,推进共富大搬迁。
如何让搬迁的村民在山下也能扎好根、稳得住?泰顺的答案是:让大伙儿有事做。当地在搬迁小区的周边几公里内,配套建设小微创业园、竹木加工园、来料加工点、村淘电商点等平台,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龚晓琴此前在山上务农为生,2018年搬迁下山后,她在安置小区从事来料加工,不仅能照顾家里,还有了稳定收入。像龚晓琴这样的搬迁户,村里还有40多人。
搬家不搬田,泰顺以“农户下山、产业上山”确保搬迁户收入稳定。搬迁群众留在山上的土地、林地等资源,通过租赁、流转等方式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村里有100多亩杨梅、50多亩油茶、20多亩茶叶。”筱村镇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世湾说,农户每年参与种植还可增收2万元左右。在司前畲族镇徐宅村,腾退出的深山密林成了村民严立超养蜂的甜蜜谷,带动周边搬迁农户增收。
10多万村民搬到中心镇或县城后,泰顺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当地以搬迁集聚的新小区为服务圆心,打造了121个包括友好生活圈、就业致富圈、综合服务圈在内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