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建筑学家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及其居民的抱负。”其中,最能展现城市精气神的,当属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
近年来,很多地方掀起了建设文化新地标的风潮,有的成了市民游客最爱打卡的去处,为城市“形象代言”,成为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有的却引来方方面面的质疑声。
刚刚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值得思考的是,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地标该如何为城市代言?
浙江美术馆、雷峰塔 图源:“浙江文旅政务”微信公众号
一
相比于摩天大楼、商业中心之类的城市建筑,文化地标是城市性格、价值取向和人文魅力的集中表达。正如冯骥才所说,一个城市的地标一定要有“严肃”的人文特征,首先是文化内涵,能够赋予一座城市特别的意义;其次,要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第三,要记录时代特征,经得起历史考验。
文化地标要作为城市的“代言人”,应该让人一提到它就会想到这座城市,一来到这座城市,就必定要去此处走走看看。它们或气质古典、或时尚前卫,诉说着不同城市的故事,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美。
比如,雷峰塔无声地传诵着西湖的动人传奇,天一阁沉淀了数百年悠悠书香,杭州国家版本馆充盈着宋代园林的神韵……这些文化地标将建筑深蕴的匠心、文化、历史精制成一坛隽永的佳酿,展示着城市深厚的底蕴。
也有的文化地标看似平平无奇,却在时间淘洗下,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当地百姓的日常。像很多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都成为了兼具时代性与实用性的公共文化场馆。比如,在读书氛围浓厚的嘉兴,全年到图书馆的总人次约400万,嘉兴图书馆总分馆每年要办5000多场活动,大大小小的馆用心串起了一道文化风景线。
明末的《陶庵梦忆》中有段调侃:“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说的是嘉兴人一到外地,就疯狂“安利”烟雨楼。无论外人赞美与否,他们坚定认为烟雨楼就是家乡的文化标志与精神象征。优秀的文化地标不惧质疑、兀自坚守,它们就像浓重不一的点画,在城市生活中晕染开一片片独特风景,成为城市文化气质的塑造者、百姓文化自豪感的加持者。
嘉兴烟雨楼 图源:“文旅南湖”微信公众号
二
城市文化地标并非孤立的存在。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身躯,那么文化地标应该是人的双眼。这双明眸牵连着全身的筋脉和血肉,流露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思想内涵与情感世界。
长城、西湖、晋祠、东方明珠……这些享誉海内外、时光带不走的文化地标,之所以能代表一座城市,是因为在它们身上流淌着活的历史,记录着一座城市成长、变迁、发光的点滴,既是鲜活的档案,又能始终给人全新的解读。
到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城市发展快得像坐上了时光列车。在前进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打造文化地标,锻造属于自己的明眸。北京首钢园的华丽转身就是一个生动例证。曾经它是“工业锈带”,现在它是“城市秀场”。在改造过程中,首钢园用心留住了首都老工业的历史记忆,充分保护和利用了工业遗存,让新功能流淌在旧空间,集聚了城市烟火气。据报道,2024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300万人次。
考察这些长红的文化地标会发现,它们无一不是因时而建、因需而建,顺应着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的整体气质。正如有句话说,“许多文化地标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从历史的沿革中钩沉出来的”。
始建于1919年的石景山区首钢园一高炉,摇身一变成“SoReal科幻乐园” 图源:“中国发展改革”微信公众号
但有的城市在文化地标的打造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误理念和方法。比如,有地方脱离实际需求、大兴土木,在缺乏调研考察、科学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着手建设。这几年,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不乏城市因为文化地标出圈而天降“泼天富贵”,城市文旅也随之“起飞”。为了出圈,各地都很拼,但滥建文化地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地方或是博人眼球、标新立异,或是盲目模仿、复制粘贴,不从脚下的土地深挖,反而一味青睐所谓的异国风情,标榜“小京都”的文旅小镇、打造高仿版狮身人面像等,导致项目成为半土半洋的畸形存在,破坏了城市气质的整体性,遭到网友花式吐槽。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地标究竟该如何建?
历史文脉是最亮的封面。打造文化地标,与其挖空心思出奇,不如挖掘、放大城市特有之处,瞄准那些“人无我有”的文化元素,如此才能使之与历史文脉、人文地理相适相宜,从而融入一方水土。
位于西湖之畔的浙江美术馆,因其外形的淡雅空灵而闻名。新世纪初,对于美术馆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存在,因西湖周边用地极其紧张,一部分人建议将美术馆建在钱江新城。《习近平浙江足迹》记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决定:“这个美术馆就建在西湖边。”在谈到浙江美术馆的建筑风格时,他说:“既然建在西湖边,就应该是中国的样式,应该一看就是中国的。”开馆16年来,作为西湖山水间的一滴“水墨”,这座文化地标吸引无数人前来打卡。
百姓认可是最美的代言。文化地标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运营下去,真正发挥出价值,否则建得再好也只是徒有其表。中部某省一大型古镇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只用了3个月,对功能配套、管理运营也缺乏研究,业态十分单一,最终运营惨淡,原因正是重建轻管,游客对此不买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只有“与民同乐”的文化地标,才能传递出城市的温度,拥有长盛不衰的活力。除了做一些教育推广、交流工作外,公共文化空间不妨多多策划面向公众的项目和活动,真正运转起来,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需求。
科学决策是最硬的防线。纵观一些失败的文化地标项目,本质上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打造文化地标,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十分必要。项目规划前,需要广开言路,多做事前论证,多问专业意见,多听百姓心声;项目运营过程中,不妨积极发起一些公众投票和创意征集活动,听听百姓需要什么、欢迎什么,激发群众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
我们眼前的城市,并不止于当下,既有前人的馈赠,也是和未来的对话。文化地标的打造,本身就是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是“惊喜”还是“惊吓”,应当先问几个问题:能否代言城市?能否与城市气质合而为一?能否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