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正式开跑。106棒火炬手从西湖涌金公园广场出发,沿着南山路、湖滨路、环城西路、北山街奔跑,再从西泠桥进入孤山路,直至平湖秋月收火,5.2公里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特质尽揽其中。
这是继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杭州第三次迎来奥林匹克圣火传递。不同于前两次火炬传递路线的“一气呵成”,本次火炬传递在杭州分成了首日传递与第十二日传递两条线路,以“锦绣繁华新天堂”为名,围绕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城市发展脉络,生动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
这条承载着梦想和激情、万众瞩目的火炬传递路线是怎样出炉的?日前,记者独家专访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指挥中心运行团队,揭开“西湖线”背后的杭州故事。
(一)
首日路线,为何独选西湖?
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路线方案,最早是从2021年开始筹备的。
今年6月中旬,最终版方案获批。
方圆8000多平方公里的杭州,为何要将火炬传递起跑点定在西湖?
“杭州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是最有名的,是杭州最有辨识度的地标,因此我们在考虑路线时,首先就是想着要把西湖的故事给讲好。”杭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指挥中心副指挥长杜作锋说。
讲好西湖故事,看似寻常,个中却有许多讲究。
杜作锋说,将西湖定为火炬传递起跑点后,方案共经历了三次大调整,最明显的改变是将原本一天内完成的火炬传递路线拆分成了两日传递。
第一版方案中,将起跑仪式放在孤山草坪,沿着西湖大道进入南宋御街、鼓楼,再从望江路进入之江路,经过钱江三桥后抵达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
“我们考虑到,这样的传递方法对整个城市的交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接下来的调整中,我们将完整的一天拆分成了两天传递。”杜作锋说。
第二版方案中,首日传递去掉了“过江”部分,依然从孤山开跑,但在哪里收火,成了大家激烈讨论的话题。
杜作锋说,在讨论中有人提出,首日传递在断桥附近收火,整条线路全长1.8公里,安排19棒火炬手,以此呼应“杭州第19届亚运会”。
这个方案可行吗?商讨中大家发现,如果杭州首日传递仅安排19棒火炬手,相当于第二个传递日(9月20日)要由300多棒火炬手来完成,而彼时亚运已临近开幕,300多人接力的“战线”,同样会对杭州交通带来不小压力。
“这就是我们遇到最大的难题,一方面要讲好西湖故事,将杭州最美的一面传播好,另一方面又要把对城市正常交通影响降到最低。”杜作锋说。
经过一系列综合考虑,最终定下的方案中,火炬手从涌金公园开跑,至平湖秋月收火。同时,采用了“分时分段梯次封闭,梯次解封”的交通管制方法,尽最大可能减少传递当天对城市正常交通的影响。
“三面云山一面城,杭州市中心最美的一面,通过首日传递的5.2公里得到充分彰显,让全中国、全亚洲看到一个美丽的浙江。”杜作锋说。
亚运会火炬传递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测量火炬路线
(二)
让有故事的人,跑在有故事的地方
讲好西湖故事,“人”至关重要。106棒火炬手怎样成为火炬传递路线的“代言人”?
细看亚运会火炬传递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杨芊玥手中的路书,答案浮出水面。
这本厚厚的路书上,仔细地标注了每一棒火炬手跑过的长度,以及交接棒点位对应的确凿位置。“平均下来,每位火炬手运行长度为48米,沿途碰到有垃圾桶、树木特别茂密、影响拍摄光线等问题时,前后会有几米微调。”
为了能让106棒点位尽可能精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从今年4月开始,对火炬传递路线进行了6次全线测量。从最初的大致测量整体路线长度,到路段分配和点位拍摄,再到最终点位确定,每一次测量都选择在凌晨时分开展,在不进行交通管制的情况下,让每一个交接点位都“有迹可循”。
跟访测量中,记者注意到,工作人员拿着测距仪,一米一米“抠细节”,再进行点位标识喷绘。例如,在北山街上,遇到海盐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等地标建筑时,点位都必须精准地贴在地标正前方。“大量的前期准备,都是为了火炬传递当天能够快速精准地找到点位。”杜作锋说。
除了点位的反复磨合,车队和火炬手的行进配合也至关重要。
火炬传递时,除了“C位”火炬手外,还有点位员、火种护卫,涉及到的车辆也非常多,有先导车、媒体车、电视直播车、火炬手投放车、志愿者投放车、火炬投放车等,车队和火炬手保持多少距离,影响着整体火炬传递的效果。
围绕这些问题,火炬传递指挥中心专门在富阳某封闭区域内进行了反复演练,开展“人”“车”之间的磨合调试。“多番研究下来,基本上车队是以5公里左右的匀速往前行进,火炬手距离电视直播车6米,火炬手后面的车跟车距离为25米左右,这样测算下来,时间长度是相对比较可控的。”杜作锋说。
讲好西湖故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让“适合”的人去讲。
“在火炬手的传递点位安排上,我们也做了精心考虑,让有故事的人跑在有故事的地方。”杜作锋透露,火炬传递指挥中心综合考虑了火炬手和传递路线上相关点位的关联,做到火炬手的点位和标志性的路段有相互关联,尤其是第一棒和最后一棒,更是精益求精地选择最合适的人选。
首日火炬传递路线沿线景观小品
(三)
让每一棒火炬手都“跑过风景”
短短5.2公里,却是万众瞩目。怎样让每一棒火炬手都能“跑过风景”?杭州市用足绣花功夫,为这条本就美轮美奂的路线再“点睛”。
杭州市运保指挥部环境提升专班副主任、城管局副局长邵伟华介绍,围绕5.2公里的火炬传递路线,杭州市从今年3月开始,重点提升沿线环境氛围布置。“西湖的气质是水墨淡彩的,任何一点改善和提升,都要注重动与静、绿与彩的协调,让景观小品和西湖风景相得益彰。”
杭州在火炬传递路线沿线设置了17处绿化景观小品,并对道路两侧建筑立面、飞线管线、店牌店招、夜景灯光、第五立面等进行了提升改造。邵伟华说,在近半年以来的提升改造中,前后经历了十余次方案修改,融入美学专家意见,将环境提升和西湖美学进行较好融合,呈现出精致靓丽、和谐融洽的喜迎亚运氛围——
上城区湖滨路步行街换上了10块崭新的360°全景小方屏,滚动播放亚运宣传海报和“西湖十景”照片;
青少年宫广场“上新”了运动主题的景观小品;
北山街树池树穴通过时花种植,不仅解决了黄土裸露,也为道路沿线点缀出缤纷色彩。
“通过景观提升,能更好地衬托出西湖文化和西湖韵味,希望在亚运期间能将“人间天堂、最美杭州”呈现在市民游客面前,为亚运盛会增光添彩。”邵伟华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