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笔者和身边的许多小伙伴都在追一部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总共有四集。
从已播出的内容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思想厚重、值得回味的好片子。它用一系列珍贵的历史镜头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领导和推进浙江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其中很多“金句”和案例,都让人感到非常亲切,时至今日仍然深深鼓舞着浙江人,引领着浙江的改革与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部专题片很值得一看,至少有这么五个必看的理由。
图源:央视网
一、珍贵的画面
这部专题片,把许多“压箱底”素材都翻了出来,摆在观众眼前。当中一些珍贵画面,带我们重温了历史“名场面”。
比如,第一集《文以立心》讲到2006年6月28日,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破土动工时,习近平同志亲手铲下第一锹土。讲到义乌发展奇迹,重现了当年习近平同志说到的“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三个成语。
第二集《文以载道》中,画面放着习近平同志到余村调研,村里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有了发展的新样子,他指出这个都是高明之举,并说出了那句经典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弥足珍贵的画面,不仅重现了场景,更随着故事的铺陈,让人深刻理解了背后的深意与来龙去脉,让我们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间,深切领悟到文化的力量。
专题片画面 图源:央视网
二、生动的故事
许多观众追罢前几集,无不惊叹“信息量巨大”,完全沉醉在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的文化故事中。
这的确是一部善讲故事的专题片。充满纵深的历史铺陈与精妙伏笔的最终呼应,鲜活生动、浸透细节的表现方式,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第二集《文以载道》的开篇,便由缙云的黄帝祠宇带出了一个小故事。是信马克思主义还是黄帝文化?对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有些不好回答,但看过这一集后便豁然开朗。“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信马克思主义。作为炎黄子孙,中华五千年文明让我们不能忘根。”这则小故事,宛如“第二个结合”思想的生动前奏,点出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相融相生。
昨晚播出的第三集《文以兴业》,更是把讲故事的感染力推向一个新高潮。在过去和现在时空交错的画面里,我们跟随一个个故事,目睹文化的种子如何在岁月沃土中深植,又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璀璨繁花。西湖畔浙江美术馆的现代风骨,横店影视城“横竖都有戏”的昼夜不息,永嘉昆曲婉转重生,京杭大运河焕发新韵……无不诉说着文化赋能发展、点石成金的澎湃能量。
尤为震撼的还属良渚古城遗址的蜕变:从“前怕狼后怕虎”的踌躇探索,到成功申遗、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辉煌的壮阔历程,一个故事,便照见一个民族对自身源流的自信与荣光。
这些故事,是历史的星火,是现实的回响,在观众心中激荡起持久不息的共鸣。
图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闪光的金句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浙江的改革发展进行过深邃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引领性的思想观点。当中很多金句,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收看《文化的力量》时,总会听到一些熟悉的金句甚至原声,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无中生有’的发展、‘点石成金’的发展”,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专题片不止于再现这些金句,更以多维视角展开,生动展现金句背后的故事、人物与其蕴含的深意。
比如,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勉励横店要大胆探索,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当时,横店打算向影视上下游产业拓展,但苦于缺少政策的依据。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和支持下,横店成立了全国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通过一步步摸索,最终走出了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横店集团副总裁徐天福说:“‘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这是习书记告诉我们的。”
这句“无中生有”,习近平同志同样评价过义乌。事实上,不论义乌,还是横店,或是浙江,在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大多是靠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才能收获如今的“样样都有”。
7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市民游客参观《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图源:潮新闻客户端
四、超前的眼光
2024年,首款3A国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从西子湖畔一跃而起,成为全球畅销游戏。很多人都在问,天命人为何会在杭州出现,金猴奋起的千钧棒为何能在浙江搅动周天?
第三集《文以兴业》解答了这个疑问。曾经,在“向钱看”的风气里,等经济发展好了再说文化,是不少地方对待文化产业的态度。
片中详实的案例却告诉世人,习近平同志当年领导和推进浙江文化建设展现了超前眼光和深厚情怀。从拍板选定浙江美术馆建在寸土寸金的西湖边,到关心推动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再到在推土机前“救”下LOFT49文化创意产业园,浙江文化改革发展壮阔画卷的每一次展开,都能找到超越时代局限的印记。
广泛调研后,习近平同志发现,伴随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不足日益凸显。正是基于这种远见和判断,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步调才得以校正,最终与经济发展的节奏相匹配。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当今天全世界都在聚焦中国软实力之时,回顾二十多年前,习近平同志作出的深远擘画,依旧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超前的眼光,铸就了浙江文化产业的今天,也将指引光彩夺目的明天。
五、深厚的自信
《文化的力量》里,镜头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文化放大具象为人人都能感知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真切见证文化究竟如何悄然改变生活、凝聚力量、推动发展,从而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博大的文化情怀。
在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实践里,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从壮士断腕般关停石矿,到全国首创大遗址保护补偿机制,再到成功申遗、改写世界认知,每一步都印证着对文明根脉的深情守护与传承发展的坚定决心。
在公共服务供给的“从无到有、从有向优”里,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一大批重点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家门口的“诗与远方”,精准回应着百姓对“美好精神食粮”的渴求。
在文艺精品扬帆出海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文化自信的蓬勃活力。从浙产剧集圈粉海外受众,到中国动画风靡全球,无不印证着文化创造力的厚积薄发。我们不仅有能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更有信心让世界听懂、爱上中国的故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这份自信,源于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洞察和理解,是在无数实践成果中淬炼出的、无可辩驳的底气,是知道“我们是谁”的清醒,相信“我们能做什么”的笃定,以及“我们将走向何方”的从容。而这,也是《文化的力量》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