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1日讯(记者 孙一鹏)虹韵紫、月桂黄、水墨白、湖山绿,一根“云水线”串联起西湖十景……一件亚运会颁奖服,透着江南“云舒霞卷”特有的韵味。
要把巧思转化为美服,需要巧手和匠心。承担杭州亚运会颁奖礼仪服装生产的绍兴博亚服饰有限公司,首先在面料上就下足了功夫。
在公司大厅的中央,记者用手感受面料的特殊之处,细腻顺滑的触感马上便从指尖传来。公司品牌运营负责人亓贺先介绍,此次制作礼服的面料采用的是专项专定的真丝与人造丝交织的纱线,不仅能体现浙江丝绸发展的悠久历史,又能保证礼服穿着的舒适度,还兼顾吸湿、透气的功能。
从事服装定制工作30余年的王晓泽,作为工艺师参与此次亚运颁奖礼服的制作。他说,单就测试面料稳定性这一环节,制作团队就花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由于礼服的面料构成中采用两种丝,材料质地不一样,遇冷遇热的缩率就会不一样。“生产时,我们要保证花纹、走线的位置是准确的,就必须反复不停地测试,直到面料稳定才能生产。”王晓泽说。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够保证礼服制作在量体、定版、织造等不同环节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礼服在生产环节还应用了数字化定制手段。
“过去往往采用人工量体的方式,效率低、时间长,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够。为了能充分控制数据误差,这次我们采用了AI智能量体的技术。”说罢,亓贺先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
在收集了记者正面、侧面和后面的图像数据后,仅用几秒钟,记者的身高、胸围、袖长等人体数据便在亓贺先手中的平板上自动生成。通过算法自动生成的数据,配合3D设计的技术,不到5分钟的时间,一套适合记者穿着的立体正装版型便设计好了。
亓贺先介绍,这套AI智能量体的技术已经打磨了近5年。在500多万份不同类型数据的“加持”下,此次成功地运用到亚运礼服的生产中,不仅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率达到99%,还能根据不同模特的体态特征,自动进行版型适配并配合完成衣物裁剪。
“整件衣服的工序相当复杂,像‘西湖十景’的立体化呈现,只靠人工裁剪是无法独立完成的,要在版型精准测量的前提下,配合激光投影,才能完成智能化的立体裁剪,这是我们能从众多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亓贺先说。
除了AI赋能“智慧生产”外,“工匠精神”也是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礼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据了解,此次礼服制作过程中,不少工艺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通过传统手工完成的,包括专业手绘渲染、专人立裁试样、专门单裁单做等。
王晓泽告诉记者,为了使礼服上的色彩呈现更灵动,此次亚运礼服全部手绘上色,这也导致不同礼服的颜色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需要用手工把每件衣服的颜色进行调整。
此外,每件礼服的花纹、花型位置、走线线路等都不能产生偏差,因此每件礼服都需要通过手工一件一件地裁、烫。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穿着不同尺码、版型的人上身礼服后,色块、花纹、图案都要在同样的位置,我们做到了。期待能尽快看到由浙江制作的颁奖礼服,在亚运的舞台上精彩呈现!”亓贺先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