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修完国史,79岁的陆游终于退休,回到了山阴(今绍兴)老家。半年之后,他的朋友郭端卿给他送来一支高丽产的猩猩毛笔。这让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倍感新奇,当即提笔泼墨,用这新潮物件书写下他闲居这段时日新作的8首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陆游很满意。
这件800多年前的放翁“得意书”《自作诗卷》,正在浙江美术馆3楼8号厅的正中展出。它不仅是陆游的代表作,还是体现了宋代书法“尚意”书风的经典之作。
“放翁遗墨”
今天晚上,“意造大观——宋代书法及影响特展”正式开幕,展览荟集了全国10余家博物馆的两宋书法真迹及受宋人书法影响的历代名家书法精品近100件(组),包括宋代书法碑拓和历代名家墨迹精品。除了陆游,“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徐渭等书坛明星都受到了“邀请”。
一场“意”趣横生的书法盛会将持续一个月,到10月13日落幕。
80岁的陆游
提到陆游,我们往往会想到诗人时时心系“九州同”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和唐琬令人扼腕“错错错”的爱情故事。不少读者看到展讯后表示:没想到陆游还是个书法家。
陆游的书名是被诗名所掩,他不但是书法家,更位居南宋书法四家之首。书法的南宋四家还包括范成大、朱熹和张即之。
陆游传世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这次展出的《自作诗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有观众因为好奇前来看展:80岁的陆游写出的书法什么样?看后无不叹服,可以用“炉火纯青、臻于化境”来形容。
从美学角度品味,全卷书体不计工拙,章法不拘成法,字有大有小,时粗时细,枯湿相宜,正草兼具,看起来放松随意、生动有趣,又大气磅礴,像一部悠然自得的田园交响曲。这和陆游当时的书写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试一试友人带来的新毛笔嘛,他书写时并没有抱着很重的期望,捻来几首自己写的诗,信手挥洒而已。书写的内容也都很轻松:赋闲在家大半年的日常随感。
原上一缕云,水面数点雨。夹(衣)己觉寒,秋令遽如许!行行适东村,父老可共语。披衣出迎客,芋栗旋烹煮。自言家近郊,生不识官(府),甚爱问孝章,请学公勿拒。我亦为欣然,开卷发端绪,讲说虽浅近,于子或有补。耕荒两黄犊,庇身一茅宇,勉读庶人章,淳风可还古。
《访隐者不遇》: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雅闻其下隐君子,漠漠孤烟起松崦。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笛声尚近人已远,日啜薄糜终不贬。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渡头》: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范宽只恐今犹在,写出山阴一片秋。
《杂书》(二首):蒲龛坐久暖如春,纸被无声白似云。除却放生并施药,更无一事累天君。 万物并作吾观复,众人皆醉我独醒。走遍世间无着处,闭门锄菜伴园丁。
和东村的父老乡亲聊聊天,或是去山里寻访隐者;走到渡口会想起大画家范宽,想象他会如何画出“山阴一片秋”;回到家里便锄锄菜,做个面朝黄土的农夫或者园丁……
陆游是主战派,一心收复河山,与朝中主流不和,一生仕途不顺。80岁回到家乡,虽始终心系国事,但他不再参与也无力再参与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享受乡村生活。关注着身边的小事,陆游退休后精神状态十分稳定,情绪平和,想来忧国忧民的人应该会在烟火气中得到治愈。
这8首诗读来闲适,书写起来也自在潇洒。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美睡》——只是睡了个好觉,也要写一首诗来纪念。
陆游行书《自作诗卷》31cm×701cm(局部) 《美睡》
睡得有多美呢?陆游是这么说的:老来胸次扫峥嵘,投枕神安气亦平。漫道布衾如铁冷,未妨鼻息自雷鸣。天高斗柄阑干晓,露下鸡埘腷膊声。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
不要说什么被褥凉,一躺下我就能打呼噜,没有了乱七八糟的俗念,梦里的我啊,变成一只仙鹤,飞过青城山去了。——是让失眠症患者羡慕的睡眠质量。
说起来,睡觉是陆游常写的题材,他还在《午梦》中写“不觅仙方觅睡方”(爱睡觉的大诗人一枚啊),这大概也是他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游近村》:度堑穿林脚愈轻,凭高望远眼犹明。霜凋老树寒无色,风掠枯荷飒有声。泥浅不侵双草屦,身闲常对一棋枰。茆檐蔬饭归来晚,已发城头长短更。
《癸亥初冬作》:开岁忽八十,古来应更稀。我存人尽死,今是昨皆非。爱酒陶元亮,还乡丁令威。目前寻故物,惟有钓鱼矶。
800年前的诗卷
心情好、睡得香,愉悦的情绪都流露在了笔墨上。在陆游的书法作品里,情感是盛于技法的。而“尚意”正是强调主观情趣的表达,在法度之外,书法更要抒情。
于是在陆游的点画之间,我们可以看出他抄写诗文时的轻松,既在心态上,又在笔墨间,无一点刻意求工,不自我作古,也不故作姿态,自然的性情流露,带给人清劲飘逸、灵动自如的美感。
这样富于情感的即时性创作,也让我们离书写者本人更近了一步。
展厅现场
真迹难得,书法家书写自作诗文的真迹更难得。《自作诗卷》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很喜欢这件鲜活有生气的作品,能通过这样的真迹与诗人对话,无疑是一大幸事、一大乐事。
“这真是陆游拿着笔、蘸着墨、摸着纸写出来的。对着墨迹,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80岁的老人当时书写的状态,书写的速度、书写的心情、书写的环境,就好像陆游刚刚书写完放在你面前,这张纸上有着陆游的指纹,或许还有他手上的汗,甚至他可能写着写着打了个喷嚏,也在纸上留下了不可见的痕迹。”
诗卷展开的那一刻,时空被压缩,想象被打开,一个被纸墨永久保留下来的、书写着的陆游又站回到诗卷前,和我们一起面对着他800多年前写下的诗篇。对他来说或许是昨天,具体哪天可能都没那么重要。
你会不会有一种冲动,邀请他到今天的杭州城走一走,回到他住过的孩儿巷看一看,问问他写过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今天又会写些什么?
或者就问问他,猩猩毛笔到底用起来怎么样呢?后人从他的书迹判断,大概笔锋略长,质地比紫毫(兔毛)软,但他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功力,在字里行间,有“大舸破浪”、“瘦蛟出海”的磅礴气势。
那么,放翁意下如何?
近诗一卷,为五七郎书。嘉泰甲子岁正月甲午,用郭端卿所赠猩猩毛笔 ,时年八十矣。
大师与桥梁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各朝各代的书法特点是清朝人梁巘在《评书帖》中总结出来的。宋代当然不只有“尚意”风格的书法,但是这一书风确实在宋时最具代表性。
书风怎么就从“尚法”转向了“尚意”?陆游向《自作诗卷》背后的作品《持书帖》的创作者作了个揖:大概要从蔡襄那个时候说起。
《自作诗卷》是陆游去世前五年写就的,《持书帖》也是蔡襄晚年之作,书帖时他54岁,2年后在家中辞世(宋人平均寿命在60岁)。
蔡襄传世作品不多,这件《持书帖》是他晚年重要的作品。尤其难得的是,这是蔡襄1065年知杭州时写下的,900多年后的今天又回到了故地。
蔡襄《持书帖》27cm×52.2cm
《持书帖》是蔡襄写给大舅哥(内兄)的一封书信,信中先是邀请内兄前来泛舟,后提到自己身体欠佳的状况。“病躯不常得安,多缘饮食而致。山羊涩而无味,虽食不过三二两,鱼鳖每食便作腹疾,以此气力不强,日久必须习惯,今未调适耳。”羊肉吃不下多少,海鲜吃了便会腹痛。
当时宋英宗与蔡襄政见不合,对他心存疑忌,于是将他外放到了杭州。蔡襄原本身体状况就不好,如今被贬谪,心情不好,身体更不好了。对比他壮年时的字迹,灵动潇洒,而《持书帖》看起来有些精力不足,略显力不从心,但仍能见其精到的行楷风采。
蔡襄是“宋四家”中年纪最大的,比苏轼大了25岁,生在宋真宗时。北宋书法一直到真宗时期都基本沿袭着唐、五代的流风,因为唐代“尚法”,书法的法度在唐时已登峰造极,不要说楷书,就是草书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规范,在技法上很难再寻得突破。
书坛循规守旧、日益衰弱,蔡襄的好友欧阳修深憾书法不振,发出了“学书自当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的声音:不要再做唐代书风的奴隶了!他强调书法的抒情功能,提出“意态无穷”的审美重要性,打破了晋唐以来书法中和平正、追求“尽善尽美”的审美思想。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理论方面,实践上的突破就要看蔡襄的了。他一生醉心翰墨,可以说是书法领域的全才:历来所有书体他几乎全都学过,而且都有相当高的水准,书法成就集中在行、楷上,但是草书能得魏晋风流,蝌蚪文、篆籀文、飞白书、隶书等都颇有成就。
既守法谨严,又能出新意,蔡襄的书法备受时誉,一时间“士庶皆学之”。苏轼称赞他:“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展厅现场
但严格来讲,蔡襄并不算“尚意”书风真正的代表人物,因为他的书法仍然有些“为法所拘”,重法规而难畅意,米芾评价他“勒字”,未能信马由缰。这一特点从他的性格上也可见端倪。
他也有一则关于睡觉的轶事。蔡襄生着一把美髯,有一天宋仁宗无意间问他:“你的胡子非常漂亮,晚上睡觉时候是把它盖在被子下面,还是放在外面呢?”蔡襄一下子被问住了。晚上要睡觉了,他还一直思索仁宗的话,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又放到外面,来来回回怎么都不舒服,一个晚上也没睡着。(建议学习陆游的精神状态。)
但蔡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认,他连接着唐、宋两朝的书风嬗递,身兼尚法和尚意两种艺术追求,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直接启示了苏、黄、米的创新。
他还是个值得尊敬的忠义耿直之臣,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出外理政时,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蔡襄在杭州只待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但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询求民间隐情、为民办实事,作《戒弄潮文》警告军民文明观潮,不要“以身试怒潮”。如今中秋将至,此文依然适合每位观潮人熟读背诵。
展厅现场
天才的宣言
《群玉堂帖》也是时隔多年重回故地:800多年前,北宋名相韩琦的四世孙韩侂胄家藏经典墨迹,碑帖由他的门客在吴山青林洞刊刻而成,如今又回到了吴山脚下。
因为同样主战,韩侂胄还受到过陆游的支持。全帖共10卷,后经散佚,现仅存三册。此次展出的第六卷苏帖,全刊苏东坡书,宋刻宋拓极为珍贵,和怀素草书千字文实现了流散后的首次同框展出。
宋拓《群玉堂苏帖》册页 29cm×17.4cm(选页)
在书法家苏轼成名之前,蔡襄的书法是北宋公认的第一;就像文豪苏东坡一登场,他的老师、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其实,后人对宋人书法概以“尚意”的定义,就是受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启发。展览策展人陈纬将这句话视为宋代“尚意”书风正式形成的宣言,展览名称“意造大观”同样取自于此。
别看苏轼自言“无法”,他学书可是下过一番苦功的。他的学生兼好友黄庭坚透露了,苏轼对王羲之、李邕、颜真卿、柳公权以及杨凝式等人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而且天才的学习是有方法的,比如他学颜真卿,是因为“鲁公变法出新意”,在颜书中还专挑最适合自己性情的学:楷书《东方朔画赞》,因为碑中属它清雄;行书《争座位帖》,因为帖中尤它奇特。
所以苏轼的“意”,稳稳建立在“法”之上。用他对吴道子画的评价来形容他的书法追求更为贴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宋拓苏轼《丰乐亭记》 32.2cm×21.7cm
展览中展示的苏轼存世四大名碑之二——《表忠观碑》和《丰乐亭记》(另二为《醉翁亭记》和《奎宸阁碑》),就直观地体现了他的“意造”之功。最讲求中正的碑文,在苏轼笔下多了意趣。“这两碑楷体大字书写严谨,情感饱满,字大见方,楷中稍带行书意,气象雍容大度。”陈纬如此评价。
《表忠观碑》就立在钱王祠。北宋熙宁十年(1077),赵抃上表请示重修吴越钱氏宗祠,宋神宗准奏,并将原来的妙因院改赐名为“表忠观”,来颂扬吴越钱氏的功德。此时,苏轼已任过杭州通判,奉敕撰写碑文并书。
元丰元年(1078)八月,表忠观碑正式立石,冥冥之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碑石后来几经迁移、损毁,直到2020年,在杭州钱王祠整修工程中,四枚残石被重新发现,如今也和清拓本一同展示在展厅中。
清拓苏轼《表忠观碑》141.5cm×83cm×4
《表忠观碑》原石(残石)
立石的同一年,黄庭坚主动和苏轼通信,苏黄二人的神交生涯开始了。展厅中有一幅《题浯溪大唐中兴颂摩崖碑后》,是黄庭坚逝世前一年的作品,个人书风鲜明,属长篇佳制。
说到黄庭坚,后代书法理论家认为,陆游的书风在很大程度上与之接近。陆游曾说自己“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杨凝式)”,也说过“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颜真卿)”,这书学三家恰巧是黄庭坚最推崇的几位。若陆游未刻意学黄,那二人真算是跨时空的知己了。
黄庭坚《题浯溪大唐中兴颂摩崖碑后》
《表忠观碑》立石的第二年,苏轼迎来了人生中的巨大转折——乌台诗案。苏轼最终保住了性命,但是被贬黄州,得了个没有实权、相当低微的黄州团练副使一职。而谪居黄州也成为他书法之路上的巨大转折:苏轼对后世影响最大、也最能体现宋人“尚意”书风特色的行书,正是在黄州得到了质的飞跃。
经此一劫,险些断送性命的苏东坡心灰意冷,年轻时的豪情壮志烟消云散,苏轼来到黄州后开始参禅问道。在派遣痛苦的同时,禅宗中的“呵佛骂祖”、不为法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为他的书法创作带来了启发,帮助他更加自由无羁地创作。
于是,继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诞生了。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将其愤懑沉郁的心情,写成两首五言诗,恣意地挥洒笔端。《黄州寒食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在黄州谪居期间,米芾还来专程来拜访他,这次会面也成为了米芾书法创作的转折点。苏轼看了米芾的字,称赞他的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让米芾备受鼓舞;苏轼还建议他学习晋人书法,米芾从此留心寻访魏晋法帖,进入了“集古字”的第二阶段,书法融合晋韵,开始趋向平淡清古。此次展览中展出了一幅(传)米芾的《行书天马赋》。
展厅现场 (传)米芾行书天马赋卷
苏、黄、米在北宋书坛相继亮相,作为“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为宋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新风,也为中国书法史形成了又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
返本与开新
正如苏轼受禅宗影响而获得“尚意”的突破,“我书意造”与“直指人心”有着共通之处。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与唐代中期的禅宗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到了南宋,禅宗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陆游《自作诗卷》的对面,就展示着同为南宋四家之一的张即之楷书《华严经》选页,据说这是现存最早书写在安徽宣纸上的墨迹;同时还有两位禅宗高僧密庵咸杰、无学祖元的真迹。
张即之楷书《华严经册》(选页)
密庵咸杰行书《禅语录》
他们都与“江南五大禅院之首”杭州径山寺有关,而宋元明期间,不断有日本僧人来谒径山寺,“尚意”书风通过径山寺对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浙江美术馆在径山寺设了一个分展区“澹然世界宽——宋元明清禅宗墨迹展”,展出自宋以来历代高僧的禅宗书法。
禅宗更加不注重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等法度,密庵咸杰、无学祖元的真迹中就流露着朴拙之气,和佛家偈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
但随着“尚意”书风的不断盛行,书法的发展到南宋后期跑了偏,过于重意而轻法。被苏、黄、米三家笼罩也就罢了,书坛败落到真的“没有技巧,全是感情”,和苏东坡的“我书意造本无法”、法上之意全然不是一回事,无法之书已难称为“书法”了。
这时候,赵孟頫出现了,他提出遵循古法、崇尚二王的思想,拨乱反正,力挽狂澜,让书坛重回正道,也为此后明清书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所谓“化晋韵入唐法,逆宋意开明态”。
展览中展示出的这篇《洛神赋》卷,是赵孟頫《洛神赋》中最好的一篇,深得“二王”精髓,用文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展厅现场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
重新重视法度,回归正途后的明清书坛再次受到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以吴门书派为代表。这一时期书法家的创作极具个人风格,笔墨之中个性表达极其鲜明,宋时“尚意”的浪漫主义色彩得到进一步发展。杭州话说“字是侧面像”,环顾展厅中的明清制作,简直是侧写师可以根据字迹来画像的程度。
“尚意”精神到今天依然产生着不竭的影响,那留在笔墨间的丰富面貌不如来展厅一睹为快。
嘉宾已就位。
展厅现场
参考文献:
《中国书法简史》 王镛 主编
《蔡襄传》 蔡金发 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