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贝新荣(浙江日报老记者)
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 我当记者有几十年的时间,经历过千百次采访活动,要说哪次印象最深、最有意义,还是60年前采写新安江水电站。
新安江水电站提前建成发电后,因为保密原因,不让向社会公开报道。3年后,由中共中央华东局亲自点题,我有幸成为了水电站的第一批采访者。
这次报道是新安江水电站建成后第一次向国内外公开、全面地报道,水电站所在位置、装机容量、发电规模无保留地公之于世。为了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上级同时指派《解放日报》和《浙江日报》合作,要有要闻、通讯、图片、言论,所有稿件统一审定,两家报纸一起发表,同日见报。
当时,我们先去浙江博物馆看新安江底钻出的岩心,然后深入新安江水电站现场,采访工程的管理者、设计者,召集很多建设者参与座谈会。座谈未设固定主题,但他们总会讲述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震撼我们,如日夜不停浇筑大坝的姚新根、独守孤岛全天测量水位的宣荣耀、不吃不睡也要弄懂电路图的柴松岳……他们坚守在各自岗位上长年累月埋头苦干,是无名英雄,是建成新安江水电站的真正依靠力量。
宏伟的新安江水电站,证明了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正确,也成为世界了解新中国的一扇窗口,诸多外媒来浙江采访首选这里。1965年的一天,我陪同一位名叫巴顿亭的英国记者采访新安江水电站,一起游水库、看大坝。就在回到杭州的当晚,他向英国报纸传送稿件,开头是这样说的——
“用一万双勤劳的双手,3年时间构筑起一座世界排名第十的大型水电站。”
简单一句概括而有气势的句子,把我们吸引住了。这篇不到2000字的报道,有现场观感、有可靠数据,巴顿亭把这座自力更生的水电站大大赞美了一番。这篇报道在当地引起了不小轰动。
没有人民群众的贡献,新安江水电站也就无从谈起。几十年过去了,我见证了新安江水电站的排名从当年的“第一”,慢慢退居变成“小弟弟”,但其为祖国水力发电事业所作的贡献,仍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是人民群众书写的。
(记者 吉文磊 整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