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窖藏坑、水井群、青铜连枝灯盏……余姚一小学发现汉六朝聚落

字体:
—2023—
10/11
07:37:33
2023-10-11 07:37:33 来源:中国宁波网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梁沙沙 李安军 许超

  日前,宁波余姚城区梨洲街道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发现一处汉六朝时期聚落遗址。这是余姚继2020年发现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后,再次发现该时期遗址。

  2023年4月至7月,为配合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扩容改造工程项目,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南京大学考古文物系,对工程所在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被发掘的遗址时代以汉代为主,保留部分六朝时期的地层堆积,六朝以后的地层被1米左右的原实验小学操场垫土层破坏。垫土层里包含大量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片及建筑材料,部分宋至明清时期的板瓦、瓦当、滴水、砖雕以及石质柱础,推测可能与原学宫建筑有关。

  发掘区全景。本文图片均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提供

  小学原为余姚县学

  据余姚县志记载,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址为宋至明清时期余姚县学所在地。

  余姚县学始建于汉代。北宋元丰元年(1078),一位重视地方教育的余姚知县黄铸,为扩大招生规模,将县学迁至该址,教育盛况空前。两宋之际,建炎兵祸,余姚诸多建筑被焚毁,唯有学宫独存。

  南宋,包括史浩在内的官员都对余姚县学非常关心,不仅积极解决学校经费问题,还亲率学子练习弓箭,锻炼身体。

  县学的命运和历史进程同呼吸。南宋末年,余姚县学毁于战乱,元代曾一度中兴,元末再次遭遇离乱,直到明朝建立,社会秩序恢复正常,局面才有所改变。

  明清两代,重视官学教育。作为地方上唯一只招收生员的官立学校,余姚县学可谓余姚的最高学府,享有其他学校没有的待遇。明代余姚人翁大立在《重建儒学记》中将这里形容为:“四明当面如悬榜,九曲入怀如秉笏,三江汇流如环带,六峰旁峙如建牙,客星乌胆二峰特起如簪笔,灵秀玮奇,笃生人物”,为“文献名邦”培养了一批人才。

  遗址周边环境。

  20世纪20年代,余姚县学改为余姚县立学宫小学,后并入今天的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本次考古发掘出的宋至明清时期建筑材料,推测大概率与学宫有关。

  姚江南岸汉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不过,学宫建筑并不是本次发现的重点。令人惊喜的在更向下的地层,汉六朝。

  2020年,余姚曾发现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出土极为珍贵的简牍类文书,封检、木觚及双面墨书的木板,获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发现的汉六朝遗址和花园新村的汉六朝遗址有没有可联系之处?本次发掘的考古人员许超告诉记者,有的。

  本次发掘的汉代遗迹包括灰坑、灰沟和建筑遗迹等。灰坑是考古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古代人们利用废弃的窖穴、水井或建筑取土后的凹坑倾倒垃圾,垃圾中土壤变成灰色,故称“灰坑”。

  本次发现的某些规整的方形灰坑被考古人员推测为取水或排水坑,其中一处,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大量植物遗存,如竹编、葫芦、桃核、橡子等,尤其是大量橡子,铺满整个坑底,厚近半米。“说明这个坑的性质是储藏坑,到了汉代橡子依然是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许超表示。

  橡子。

  “橡子”这种东西,我们并不陌生,在井头山遗址就出土过。它是橡树的果实,外表硬壳,果形似板栗,棕红色,内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作为人类早期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某种程度上说,橡果是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

  六朝时期的发现则以铜钱窖藏坑和水井群最为重要。

  其中铜钱窖藏坑发现铜钱一组,呈串状叠放,有穿铜钱的绳子“缗”。考古人员数了一下,铜钱总共796枚,重2.09千克,主要为五铢,有西汉五铢、东汉五铢,另有少量剪轮、磨郭五铢(汉代晚期质量不太好的五铢)。此外还有极少量的半两、货泉、布泉和大泉五十,多为王莽时期的货币。从残留痕迹看,这些钱币应由漆木质的容器盛放。

  铜钱。

  此次发掘还在800平米的空间里发现六朝时期水井6口。井内出土遗物丰富,包括兽面纹瓦当等建筑材料;陶锺、盆、罍、罐、坛、碗等陶器;碗、盅、钵、盘口壶、洗、罐、砚台、坛等瓷器。

  兽面纹瓦当。

  2020年,慈城镇东门村遗址也曾发掘4口汉晋时期水井,相较之下,余姚此次发现的水井在构筑上更为规整,包括土坑井、陶圈井、砖井,“两地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居民获取地下水资源的认识。”许超表示。

  水井。

  考古人许超同时也是余姚花园新村遗址的发掘者之一,他认为,这两处遗址地理位置相近,时代相当,很可能为同一处聚落。“但两者文化内涵差异很大,从发掘结果来看,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所在位置应为当时聚落遗址的居住区域,花园新村所在的位置则为濒水的遗址边缘区域。”两者连起来看,一个位于余姚姚江南岸的汉六朝聚落呼之欲出。

  埋藏可能跟“侯景之乱”有关

  多口水井中,有一口被标为“J7”的砖井非常特别。

  “J7”解剖照。

  该井井砖纵剖面呈梯形,侧面有穿钱纹与复线菱形纹组合纹。发掘时井口外有大石块堵住,井内填有砺石,明显人为堵住井口。井内出土有青铜连枝灯盏、青瓷盅、碗以及大量铁五铢。铁钱共1682枚,重6.92千克,从形制判断应为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铸行的铁钱“四出五铢”。

  其中青铜连枝灯盏造型也极为精巧,据了解,同时期类似形制文物出土尚属首次。

  据推测,钱币窖藏和水井中发现的大量钱币应是当地居民在突发灾难来临之前采取的应急措施。集合文献记载,这次灾乱或与“侯景之乱”有关。

  侯景之乱,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朝将领侯景发动的一次武装叛乱,548年,他以清君侧之名在安徽起兵,最终攻占都城建康(今南京),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控了梁朝军政大权。不过仅4年,就被陈霸先政权取代,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这场战乱,使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陈书》中说“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结合文献和出土情况,考古人员推测J7井口的“非正常废弃”或与之相关。

  位于余姚江南岸的这处汉六朝遗址,与同时期的余姚县城隔江相望。从发掘情况看,该地应当是位于县城外的一处聚落居址。它与其南侧的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共同反映了该时期聚落的布局、建筑技术,和居民饮用水情况——虽在姚江边生活,仍充分使用地下水——构成汉六朝时期滨水居民生活图景的生动反映。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宁波;考古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日前,宁波余姚城区梨洲街道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操场内,发现一处汉六朝时期聚落遗址。这是余姚继2020年发现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后,再次发现该时期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