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数学、物理、化学三大学科竞赛省赛结果揭晓,不少高中的微信公号公布了获奖名单,学科竞赛也成为了新高中生和家长们关注的话题。
在去年的第三十六届中学生化学奥赛中,来自杭州二中滨江校区的汤平之以全国第七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成为学科竞赛这条“赛道”上妥妥的赢家。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天子骄子的学科竞赛金牌得主们,靠着绝对的智商实力,就能冲上金字塔顶端,但事实是,如汤平之一样的学霸,同样面临过成绩从前十名掉到第四十名的波动,也经历过全国初赛成绩退步带来的巨大压力。
成为竞赛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们该如何看待学科竞赛?过来人的经验,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发。
与其懊悔没考上,不如义无反顾准备下一场
为什么要走竞赛这条路?10个竞赛生可能会有10种不同的答案,有人因为喜爱,有人勇于挑战。
高一时,汤平之就成为学校化学竞赛团队中的一员。曾经认为竞赛神秘莫测的他,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感受到了学科的魅力。
“竞赛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作为优秀学生代表,汤平之曾在学校的中考咨询活动中分享感受。在他看来,竞赛的基础如何或是对这门学科的了解如何,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甘平凡,有志于求真知者都可以试试。”
其实采访很多竞赛金牌得主,很多人都会提到兴趣和热爱。比如第55届国际化学奥赛中包揽总分最高分、理论最高分、实验最高分三项荣誉的毛炜杰,同样来自杭二中的他,对待化学就有着“初恋”一样的热爱。
当面对因为冲竞赛而其他功课的时间受到挤压,需要丢下娱乐、社交以及放弃节假日、寒暑假,尤其还有复杂抽象到找不到解题思路的题目,兴趣无疑是竞赛道路上克服万难的核心动力。
“刚开始做竞赛题,可能什么都看不懂,日复一日也会觉得枯燥。”作为杭州二中化竞团队主教练,方文斌坦言,有的学生一开始很有信心,但经受几次挫折后摆不正心态;有的学生抱着功利目的而来,发现性价比不高后也会选择退出,“不管是求学还是人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竞赛就是很好的挫折锻炼。”
高手间的竞争,有时候就是一道题的差距,甚至只是看错一个地方,想错一点思路。波动起伏在所难免。
汤平之也不例外。全国初赛结束后,他的预估分数并不高,甚至面临进不了省队的风险,但没有纠结犹豫,他还是义无反顾继续准备决赛。
“与其懊悔为什么没考好,担心能不能进省队,不如把时间用来准备下一场比赛。”汤平之打动方文斌的优点之一,就是沉稳,“心态平稳,不容易受打击,作为竞赛生,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科竞赛,汤平之也不以拿金牌为唯一目的。“竞赛中高难度、大思维量的试题,可以让自己懂得考场的取舍与合理安排;平时的相互授课、自主看书更是提高了自主学习、提炼反思的能力;很多同学甚至开始阅读英文教材与文献,这更是对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获得感、成就感,也是前行路上不可或缺的能量。
走竞赛还是回归高考?他们选择相信孩子和老师
高一时试一试,升入高二后,走竞赛还是回归高考?每一位学科竞赛教练,一定遇见过摇摆不定的家长。有的会因为孩子一次考砸而焦虑,尤其面对越来越近的高考,当孩子在竞赛上暂无收获,家长会犹豫甚至干预,而这些都会动摇孩子的决心,进而影响成绩。
“二中搞竞赛一直不是功利主义的,学校第一次给化竞生开家长会时就强调过,如果家长过分功利,会出现孩子‘会飞的不要飞’。”作为竞赛生家长,汤平之的爸爸曾被方文斌邀请到学校给其他家长做分享。汤爸爸一直强调一点——作为家长,要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竞赛生家长的纠结,汤爸爸同样遇见过。
比如汤平之第一次拿到金牌,并获得北大破格资格的情况下,是否继续全力冲国家集训队?他和孩子进行了短暂沟通,发现孩子态度坚决,他们选择全力支持,“虽然内心其实有很大担忧,因为化竞全国初赛在9月份,决赛在11月底,万一成绩不理想,再回归高考,离首考只有一个月。”
这些纠结,汤爸爸并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而是选择相信。“充分相信老师的专业判断,竞赛能力上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可以冲;即使进不了国集,回归高考也完全可以考一个好分数。”最后几个月的冲刺阶段,汤爸爸和妈妈只做了一件事——保证汤平之的吃穿住行,不让他分心。
在家里,汤爸爸和妈妈分工明确:妈妈是营养师、造型师,负责孩子的吃穿;爸爸是“政委”,负责思想沟通。“沟通不等于唠叨,而是针对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想出解决方案。比如培训期间成绩起伏,我们不会念叨。”
说起来,进入高中时,汤平之还是化学竞赛的“一张白纸”,一切从头开始,高中化学内容、化学竞赛内容,需要看的书、需要做的题不计其数。“我和他沟通,还是要按照老师的部署按部就班,不要囫囵吞枣,尽量把已学的都学透。”
第一学期,汤平之基本兼顾学科和竞赛,学科成绩期中、期末两次都稳居年级前十,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汤爸爸建议他全力冲竞赛,结果期中考试一下子掉到全校40名。
这是很多竞赛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少竞赛生家长选择让孩子退出的原因之一,但汤爸爸并没有将成绩退步与全力冲竞赛划上等号。
“我和他详细分析了各科失分情况,一致认为不是知识掌握不到位,而是练习不够,解题不熟练造成的,所以仍然支持他继续全力搞竞赛。”就这样,汤平之成为了一名追赶者,到了高一快结束终于慢慢追上。而在高二9月份第一次参加全国化学竞赛初赛时,也顺利进入省队,最终拿到全国决赛的金牌。
“这块金牌是家校充分沟通、父子顺畅沟通结下的硕果。”陪伴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修行。让孩子在得意时收敛三分,在失意时后退三步,这是汤爸爸作为学科竞赛生家长总结的经验。
我们该如何看待竞赛——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因材施教,但只针对少数人
有家长反映,刚进入高中,学校里就推出竞赛体验营,让学生自愿报名,没想到报名人数还挺多,比如儿子所在的数学营,一开始就报了七八十人。
“结果读了一段时间,发现高中学科很多,作业都来不及做,根本没有精力再搞竞赛了。”家长坦言,加入竞赛体验营意味着要在紧张的时间里再挤时间,“普通学生周五晚就可以离校,但竞赛生周六还要再上半天,等于要多花很多功夫。”
虽然教练水平挺高,上课也很幽默,儿子挺喜欢,但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平衡竞赛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后来想想算了,让他退出了。”目前数学营里只剩下不到40人。
这并非个例。
在学科竞赛上遥遥领先的杭州二中,截至目前已有17人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队(其中2022年生物有2人因中国国家队未参赛而未获金牌),已获得国际奥赛金牌15枚,位居浙江首位。目前杭州二中的高一学生中,有近200人加入学科竞赛团,但到了高二,预计冲竞赛的人数剩下不到百人。
竞赛是学霸间的战场,没有特别天赋的孩子是否需要关注?家长要不要让孩子尝试?
在杭州,有初中就推出分层教学的班级,对在学科上游刃有余的优秀学生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拓展课程制定“私人定制”作业,也是为高中阶段的学科竞赛打基础。
有学科竞赛老师坦言,以前只需要对接高一新生,但这几年时间线已经不断前移,他们需要对接初中生,甚至是初一的学生。“主要是去一些初中了解有没有适合的苗子,初中学校也会主动推荐,有的还会邀请高中学科竞赛的老师提前给初中生上课、做卷子。”
高中进入化学竞赛团队的汤平之,初中时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学科竞赛。“自学过一点,只能算是课堂知识的拓展。”关于竞赛节奏迁移,在汤平之看来,有利有弊,“有的同学觉得初中学科内容不够丰富,提前接触竞赛挺好的,也是扩大了知识面,到了高中竞赛起步阶段优势明显,但弊端就是可能会有所松懈。”
汤平之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在高一学科任务相对没有那么重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尝试学科竞赛。“不要抱着拿奖牌的心态去,会有所收获的。”
同样,在杭州二中滨江校区化竞团队主教练方文斌看来,学科竞赛的思维开发很有必要,“但只是针对少数人。”那些逻辑思维或者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国家大纲的教学内容并不能让他们“吃饱”,“做那些题目不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而是需要高难度的竞赛内容来训练,这也是一种因材施教。”
针对学科竞赛,方文斌同样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如果功利地希望通过竞赛拿到金牌或者保送名额,可能性价比并不高。搞竞赛不轻松,要放弃休息时间,要学会调整心态,但抛开最终的结果,参加竞赛的过程,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一次次考试的挑战,都是得到了思维的训练、意志力的锻炼,也为之后的求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收获并不能以一块奖牌来衡量。”
另外,竞赛生也需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以及突破自我的信心和勇气。“这些年的竞赛题目越来越深,难度越来越大,解题的过程,比拼的也是逆境中突破的决心和勇气。”
作为竞赛教练,方文斌也曾劝退过那些并不适合的学生。“没必要死磕,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时间,通过高考一样能进入心仪的大学。”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