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在温州泰顺举行。
作为文物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细分类型,廊桥承载着当地社会的公共生活、文化传统和缕缕乡愁。
经初步筛查,全国现有廊桥1355座,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8座。而我省共有廊桥129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2座,其中15座位于泰顺。
为了一座“桥”的未来,全国10多个省份从事廊桥相关研究的学者、专家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激烈碰撞思想火花。
廊桥保护,面临哪些挑战,怎样的守护,才能让廊桥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传下去”
丰富的廊桥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然而,近年来,洪水、火灾、不断修缮等因素,对廊桥有序保护构成威胁。
今年5月,中宣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旨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廊桥专项调查,廊桥文物保护体系基本健全,廊桥保存状况和周边环境明显改善,重点廊桥安消防设施全覆盖,风险防控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有效认知、保护和利用廊桥文化遗产。
文兴桥。钟晓波 摄
“现存廊桥主要修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山涧溪流之上,给保护造成难度。”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黄滋告诉记者,廊桥保护要坚持“防”和“消”相结合,推动各类法律法规、扶持政策、乡规民约形成合力,提高周边群众防范意识、完善消防设施,在遭受突发意外时,能第一时间开展积极有效自救行动。
事实上,廊桥起立于溪水之上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往后与风雨抗衡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水毁、修复、重生背后,需要把高超技术一代代传承下去。目前,泰顺探索木拱廊桥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模式,推出“师带徒”“带薪学徒”等系列传承机制,对民间按照传统技艺新建的木拱廊桥予以财政补助,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先后修复修缮古廊桥15座,以传统技艺新建廊桥46座。该县还创新廊桥保护数字化监管,实现1公里集雨区气象预报、桥身温度异常和烟雾警报、险情应急处置等功能“一键达”,推动出台全国首部廊桥保护专项地方性法规,推动廊桥保护规范化、科学化。
泰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呈梯队扩展
在黄滋看来,保护廊桥,并不仅仅局限于桥体本身,“要结合廊桥所在的古道、村落等一起深入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廊桥文化、廊桥价值、廊桥保护的意义,才能推动廊桥不断‘传下去’。”
“活起来”
携手廊桥“传下去”,更要聚力廊桥“活起来”。
“无论浙江、福建还是广西,廊桥形态千姿百态,建筑本身和装饰都非常出彩。”上海交通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博导刘杰指出,结构独特、造型优美的廊桥,不仅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证。作为传统社会的一种基础设施,古人修建廊桥,并不仅仅出于交通的目的,而是综合了祭祀、娱乐以及休闲等需求,体现了人文和艺术的内涵。
近年来,不少地方纷纷发力挖掘传播廊桥文化。如泰顺以“世界最美廊桥”北涧桥、溪东桥为核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廊桥文化园”,将廊桥文化和旅游宣传成功结合,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领略廊桥文化。
航拍北涧桥。周如妙 摄
如何聚力推动廊桥更好“活起来”?黄滋认为,重点要讲好廊桥个性化故事,树立“一桥一品牌”,并与周边特色资源甚至整个县域资源联动形成发展合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廊桥”“非遗+廊桥”“艺术+廊桥”等主题活动,不断滋养现实生命力、激活持久创造力。
“走出去”
让这座“中国桥”从跨越山涧到跨越国界,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探讨方向。
从2009年开始,泰顺作为牵头县,与屏南、政和、寿宁、周宁、景宁、庆元等浙闽六县大力开展联合申遗活动,“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浙木拱廊桥”被正式列入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文化遗产,廊桥在地理文化区域、类型和主题等方面填补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的空白。
下察溪廊桥。钟晓波 摄
近年来,泰顺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开展廊桥文化交流,成功举办美国廊桥学术研讨会、中国廊桥图片展、廊桥造型设计大赛、廊桥讲堂等系列活动,向多个国家及地区赠送泰顺廊桥模型。
“要重视推介廊桥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要做好与桥相关故事的持续性传播。”“要集全国之力做好廊桥出海文章。”……专家们纷纷支招。
黄滋指出,除了中国,廊桥在日本、欧洲等地也都有分布,相关研究还要不断深入,要把廊桥赋予人类的普世价值更好地揭示出来,进一步得到国际专家认可。同时,要开展更加多样性的活化利用,从而推动廊桥更好“走出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