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乌镇峰会十年:从“实验室”到“车间”,看桐乡发展秘诀

字体:
—2023—
11/03
15:58:28
2023-11-03 15:58:2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黄玉环 黄慧仙

  日前,为全面宣传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十年成果成就,20余家央媒央网、省市网络媒体和商业平台赴浙江嘉兴、杭州等地采风,反映乌镇峰会十年带来的精彩蝶变。

  媒体行首站来到了桐乡,大家走进了新凤鸣5G工厂、云匠研究院、乌镇实验室等地,见证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强力磁场”的作用下,桐乡如何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向“车间”转化,一个又一个的产业迎来飞速成长。

  拥抱数字转型

  增强企业活力

  化纤是桐乡的支柱产业,而新凤鸣是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走进新凤鸣5G工厂,智能化的流水线映入眼帘,从聚酯、纺丝,到卷绕、包装,大部分生产工作都已经由智能化的机器完成,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这家传统企业早已不再“传统”。

  在纺丝工段上,一个个有双“大眼睛”的5G机器人,正像工人一样来回巡检,“它们会通过智能摄像头,检查我们生产过程是否出现飘丝,并发出预警。” 新凤鸣中欣公司长丝车间主任蔡凯杰告诉记者,如果生产中出现飘丝,产品良品率就会下降,以前检查工作都要靠人工完成,用5G机器人代替后,不仅准确率更高,效率也上去了。

  新凤鸣车间的5G巡检机器人

  在互联网基因深植的桐乡,产业数字化的故事还有很多。

  聚焦一个小小的齿轮,不断做精做深,双环传动成为了行业佼佼者,是我国第一家高铁齿轮零件供应商。

  在双环传动桐乡工厂“未来一号”车间里,智能机械手来回舞动,准确无误地运送及组装零件,各种型号、大小不一的齿轮产品源源不断地在传送机上“亮相”。在“机器工人”们辛勤劳作的时候,另一端MES大屏上,实时显示它们的工作进度、故障情况、生产电耗等数据。

  双环传动“未来一号”车间的MES大屏

  “通过这个大屏,我们还能追踪每个产品的批次、责任人、检验员等,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管理。” 双环传动相关负责人说。

  在距离双环传动不远处,齿轮产品下游企业鑫可传动正着力生产新能源动力总成产品,公司新投入6000万元的智能数字化装配流水线已于去年底完成投产,今年又新投入4000万元对数字化车间进行改建。

  鑫可传动生产的新能源动力总成产品

  据介绍,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该企业产品整体重量降低5%以上,总体尺寸大大减少,有利于汽车前部动力安装空间的整体布置,实现动力总成高速化目标,可实现400V高压充电和最高转速18000转/分的目标,制造成本降低10%以上。提升整车企业整体竞争力大幅度减少动力总成故障。

  布局数字产业

  引领未来发展

  在桐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正齐头并进,有企业抓紧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也有企业忙着将数字技术转化为生产要素。

  位于桐乡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双创中心的云匠研究院正是其中之一。该企业的母公司巨匠集团,是一家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等资格的浙北龙头建筑公司。

  多年的项目实践经验,让巨匠集团更了解传统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痛点,并积极主动尝试用数字化手段化解。云匠由此而来,从最早的一支BIM团队,逐渐发展成一家成规模的企业。

  云匠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建筑行业的难题

  如今,云匠都能做些什么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比如,在建筑工地人员安全管理上,以前我们是凭经验、靠人力去管,费时费力、安全管理效果及覆盖面都存在不足,现在我们在现场架设了智能监控设备,配备了公司研发的AI算法,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各类安全隐患,传输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上,及时进行纠正,给现场施工提供了安全上的保障。”

  公司负责人表示,借助数字化手段,不管是人、材料、设备还是资金,建筑工地围墙内的所有事,都能一目了然。另外,云匠还在研发建筑机器人和智慧运维管理系统,推动从设计到运维的全面变革。

  在云匠隔壁,三一重工子公司盛景智能也在布局数字产业,但瞄准的是机器视觉这一赛道。

  盛景智能生产的工业相机

  在公司展厅里,陈列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黑盒子,里面装着各类光学及电子元器件。这些“黑盒子”,其实就是工业机器人的“眼睛”,被运用于不同的地方。

  “我们致力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包括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优化决策等领域的核心算法研发,供应链资源整合,为传统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帮助。”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激发创新活力

  塑造更多可能

  桐乡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研的带动。

  2021年3月,桐乡与清华大学、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乌镇实验室正式签约落地。如今,实验室已经引进(含柔性)顶尖人才5名、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名,已有全职人员近百人(科研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2%)。

  乌镇实验室内的不少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车间”

  进驻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不仅能获得场地和科研经费的支持,还会享受到一系列周到的服务。两年多来,在无微不至的呵护下,不少科研成果已经从“实验室”走向“车间”。

  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洋牵头的“高温高储能密度薄膜电容器”项目,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生产线的搭建,即将成立公司进行量产。

  “沈教授研发的高温高储能密度薄膜,体积更小、瞬间放电量更大、安全性更高,让行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产替代。”乌镇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

  同样要注册公司,从实验室孵化出去的项目,还有无铅雾化机生产设备。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是含铅雾化器,对环境和人体都会有一定危害性,该设备的推广,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放眼未来,更多的可能性还在乌镇实验室发生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乌镇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