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要从塔圮经出开始说起。
1924年9月25日,西湖边矗立千年的雷峰塔轰然倒塌。塔倒之日,一个隐藏了千年的秘密,随着陡起的烟尘也完全浮现于世:亿砖层累形成的峨峨黄垄中,有极大数量的砖块并不是普通的建材,而是藏有佛经的藏经砖。
也许是因为谐音谬传,雷峰塔倒时,居民、游人纷至沓来,为了“藏金砖”。章太炎先生也曾在一卷残经上做题记描述此事:“初以三百钱市易,少顷至白金五百两,此其残卷也。”
2023年10月23日钱报读书会,在雷峰塔倒整整99年后,由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远尘离垢——雷峰塔与雷峰塔所藏》新书首发。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浙江省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中国嘉德古籍善本部总经理宋皓三位嘉宾共话雷峰塔的前世今生。
这场对谈,设置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雷峰塔文物展厅二楼,三位嘉宾坐前厅,背后展柜中,展出了一卷雷峰塔出土的乙亥岁(975)《宝箧印陀罗尼经》。
2000年,雷峰塔遗址出土了一批空心塔砖,当代人终于有机会看清这些神奇的砖块:长37厘米、宽18厘米、厚6厘米的砖块,侧面有一个直径2.5厘米孔洞——深入砖身12厘米,每块砖中都藏有一卷佛经卷轴。
即便是在南宋文献中,雷峰塔作为名胜建筑被记载在方志中,后人由此可以追寻到雷峰塔的造塔缘起,但是塔内藏有佛经一事,从无人知晓。
雷峰塔里的佛经,全称为《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完整无缺者全长超过2米,卷首刻有三行发愿文,扉画礼佛图,提供了重要的刻经者和刻经时间信息:“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造此经八万四千卷,舍入西关砖塔,永充供养。乙亥八月日纪。”
《宝箧印陀罗尼经》的施刻者和主持雷峰塔的修建者,乃是第五位吴越国王,亦是吴越国的末代国君钱俶;乙亥岁(975)时,吴越国王钱俶将84000块藏经砖舍入了塔中。但是关于藏经在雷峰塔中的具体位置,宋皓在主导编写《远尘离垢》时始终有一个疑问:当年的考古报告中写着,《宝箧印陀罗尼经》供奉的位置,是在雷峰塔的第五层。“佛教装经一般会放在佛塔的‘心脏’位置,为什么雷峰塔经会藏在雷峰塔的‘头顶’?”——雷峰塔倾圮时,是一座五层的砖塔,包括今世重修的雷峰塔,也是五层。
这也是陈振濂曾经参与杭州重启雷峰塔建造方案时,大家讨论过的一个问题,明代闻启详在《雷峰保俶二塔联》中描述“雷峰如老衲;宝石似美人”,今人再修雷峰塔,需不需要保持“老衲”的感觉?
这都跟雷峰塔的层高有关系。
黎毓馨说,其实吴越国时期建成的雷峰塔,是一座七层塔。
吴越国以佛教为国教,建塔的唯一目的,就是供养佛舍利。所以当时建塔通常提三个要求:楼阁式砖塔,七层,八角——为佛祖提供最高规格的生活空间。
彼时雷峰塔最终建成为一座七层砖身木构塔。
但是后来的雷峰塔怎么只剩五层砖身了?
不得不查看雷峰之后塔命途多舛的档案:
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被方腊起义军烧毁,全塔木檐以及顶上两层倾覆。
南宋孝乾道七年(1171)-庆元五年(1199),僧人智友发愿修塔,经过二十多年的大规模整治,修葺一新,塔身缩至五层。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入侵,再次烧毁雷峰塔的外檐木构,此后近四百年,雷峰塔仅存五层砖身。少了两层,佛塔整体身材在视觉上就显得敦实了。
1924年,雷峰塔整座砖塔倒塌。
2003年,杭州政府重建雷峰塔,保存了五层塔建制。
这个建筑史的演变过程,可以参照一座现存实物的案例:杭州钱塘江边的六和塔。
六和塔同样由钱俶主持修建,并且在宣和年间,遭受了和雷峰塔一样的命运:这座原本有九层塔(推测可能是纯木构塔),被方腊起义军烧毁。
从南宋绍兴癸酉二十三年(1153)开始,官方组织重建六和塔。这座砖身木檐塔造了七层,南宋的砖身保留至今。
到明清时代,六和塔木构又几经毁坏、再建,最终由光绪年间的钱塘籍官员朱智,主持重修了六和塔,增添了目前所见的外檐木构。
重修后的六和塔,比“老衲”雷峰塔还要壮实。因为修建者给“阳台”结构的平坐层也加了屋檐,这下外围看起来就多了六层楼。
所以相比“似美人”的保俶塔,人们一直说“雷峰如老衲”——那么也如宋皓所说,佛经当年确实是安放在了佛塔的核心位置。
不过事实上,雷峰塔建设的演变,最开始是由十三层开始的。这背后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远尘离垢——雷峰塔与雷峰塔所藏》已经在各大平台面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