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运河体育公园 记者 李忠 摄
当你走在杭州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杭州是“立体”的:516公里轨道交通网、480公里快速路网,可通达四方;“匠心绣杭城”专项活动,让杭城移步易景;家门口的“嵌入式体育场地”,让运动触手可及……
8年间,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一个个惠民的“种子”在杭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智慧的“大脑”、与时俱进的“感官”、解决问题的“手脚”,不断“刷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可以说,今天的杭州正一面向下扎根,回应着百姓需求,一面向上生长,解锁更多惊喜。
而在“后亚运”时代,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由“会”及“惠”,如何让这些亚运惠民之举成为市民永久福利,让体育盛会“永不落幕”?
专家观点
以多方合力构建长效机制,持续改善民生福利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城市颜值的加速‘飙升’,还是全民健身的氛围愈加浓厚,让杭州亚运会惠及全民、惠及未来的关键在于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通力合作的局面,为持续发挥亚运社会效应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杭州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文荣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举例说道:“亚运会筹办把很多体育健身场馆、设施、项目送到了市民家门口,但后续使用效率有待提升。在政府供给一侧,要通过多个职能部门和基层镇街协调联动,宣传倡导体育运动项目和全民健身的关系,引进符合市民需求的运动类项目。”陆文荣建议,可以在“后亚运”时代的民生服务建设中引入市场和社会机制。“在市场侧,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第三方对相关场馆和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经营,即采用政府补贴、市场盈利与使用者付费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场馆和设施的微利运营。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老百姓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场馆的使用效率,从而保证使用的可持续性。”陆文荣说,这个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可承受度以及相关机构运营成本。
“要让亚运惠民之路走得更远,在社会侧还要充分挖掘民间力量。”陆文荣表示,可以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广泛集中民智民力,激发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发挥好组织化的社会力量,比如体育类社会组织和运动类社群,要让他们引领市民百姓参与各种体育和健身运动,掀起全面健身热潮。二是吸纳广大市民参与,围绕亚运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提升与市民个体息息相关,比如装扮一新的小区公园、设备先进的体育场馆、干净整洁的路面,都极大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市民作为重要的使用者和利益相关方,应鼓励其作为城市主人翁主动参与、全民共治,让这些便利、丰富、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丰富杭州“民呼我为”的实践。
市民声音
用“绣花功夫”绣出更高生活品质
“当我穿行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探索其角角落落时,我感受到亚运其实不仅成就了这座城市,也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市民柳先生在网上留言表示,自己是一名骑行爱好者,杭州这几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路网的快速发展,他是亲眼目睹的。“现在几乎很少见坑坑洼洼的小道了,主要道路拓宽、交通设施完善、健身绿道增加……在杭州骑行,就是一件幸福感满满的事。”不仅如此,柳先生还说,之前骑行还偶尔会看见犄角旮旯的垃圾、“见缝插针”违规建筑,现在都消失不见了,街头巷尾的面貌焕然一新。
“杭州是懂细节的。”柳先生说,希望亚运之后,杭州把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的做法保持下去,针针绣在实处,绣出城市更高的生活品质。
杭州行动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不仅是杭州亚运会的办赛目标,更是办赛效果的体现。
杭州将惠民理念融入亚运会筹办过程中,打造亚运精品工程与惠民举措协调推进。
数据显示,针对城市空置土地、废弃厂房、高架桥下等空间,去年杭州新建成“三大球”、“三小球”、门球等7类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2243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到2.74平方米。杭州正加快推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以亚运场馆改造提升为契机,大幅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综合开放服务水平;积极组织举办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营造全民健身迎亚运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亚运知识进校园,掀起青少年体育热潮。
据杭州亚组委介绍,杭州亚运会自筹办以来,惠民成果显著,依托于亚运会的承办而进行的城市建设改造、环境治理、交通提级、场馆设施完善已惠及于民。亚运会留下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都将对杭州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他山之石
借着赛会东风,在如何让赛会红利成为市民永久福利的问题上,各地也是在便民、利民、惠民上下足功夫。
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倡导“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使延庆、崇礼等地尽享冬奥红利,在冬奥效应的影响下,冰雪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崇礼从原本的国家级贫困县华丽转身为一座现代化小城,超过3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了冰雪产业和旅游行业,靠着“雪饭碗”实现生活质量提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