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5日讯(记者 纪驭亚 陈醉)当下,短视频、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地充斥在我们的手机中,花时间费心思的深阅读似乎成为一种奢侈。
而从四面八方赶来第八届浙江书展赴书香之约的人们,却又证明:对知识的推崇、对文化的尊重,依然是这座城市、乃至这个省的基本底色。
新时代全民阅读,需要怎样的作品?
3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东西、乔叶在书展首日就此展开对话。
全民阅读,大有可为
从2014年迄今,“全民阅读”已连续第十年被写入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透露了两个信息。其一,阅读这件事很重要。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阅读是提升人口素质的重要一环。其二,这件事依然有提升空间。“全民阅读”推动多年,仍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说明它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待发掘,征途漫漫。
根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至5本之间,远低于日本、韩国、法国等。《2022年浙江省居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居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为75.1%,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9本。
专注深阅读,或通过阅读养成思考习惯,与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没有达成同步,需要推动更多人主动去阅读、让阅读成为自觉。全民阅读,就是要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
正如作家东西在浙江书展上所说,“阅读的魔力,只有读进去才能真正体会。”
打动“全民”,书籍靠什么
那么,书如何打动读者?时代背景下的宏大话题,需要剥茧抽丝才能找到其中脉络。浙江书展恰好为此提供了鲜活的观察窗口。
11月3日下午,作家梁晓声、东西和乔叶登场对话自己眼中的“文学与阅读”。开场前30分钟,观众席已座无虚席,通道两侧挤满了人。
人群中,有青涩的大学生、中青年职场人,还有拖着满满一购物车书籍的老年人。
“我的父母抹着眼泪看完后又推荐给我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知青年代,但也看哭了。”80后男生齐扬手里拿着梁晓声的《人世间》,早早坐在第一排。他说,书里讲述的一代人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深情特别有感染力。
台上,自称“社恐”的乔叶聊到刚获茅盾文学奖的《宝水》8年创作经历时,变得滔滔不绝。她说,为了写这本小说,她跑了贵州、甘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乡村。很多乡村一句都没有出现在书里,但“跑村”“泡村”积累的大量鲜活故事、语言、乡村运行规则,都成了她写作的底气。
上海读者书店主理人蔡志文几乎每届浙江书展都会参与。他发现读者对于优质书籍的核心要求很稳定。例如,有历史纵深感和广度的经典之作;能讲好故事,让各领域、各年龄段读者都共情的普及读物;以及能反映时代特性和思考的文学作品。
这也是为何《平凡的世界》总能登顶大学借书榜;史铁生和他的《我与地坛》又能在年轻人中火起来的原因。有群体共鸣的文学作品,不畏时光,总能释放巨大能量,影响一代代人。
或许,我们还可以再换个角度,以影视改编情况作为观察一部文学作品社会影响力的切入视角。
去年,根据《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成为名副其实的“剧王”。眼下,又有《主角》《繁花》《北上》等剧扎堆来袭。有统计表明,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有三分之一已被改编或正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它们的共性就是生动体现时代发展、深情讲述百姓生活。
人与书的相遇
好的文学作品,除了吸引读者“来”看,还得有路径送到读者身边“去”。
书展是实现路径之一。用1925书局展位主理人沙莎的话来说,这里实现了人与书的相遇。
记者采访中,遇到多位年年赴浙江书展的市民,他们喜欢沉浸在书香氛围里,和素不相识的人感受心心相通的阅读之乐。
回到家乡宁波参加浙江书展的上海作家毛尖认为,应该让更多阅读活动走进社区、走向寻常百姓家,好书才能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在这方面,浙江做得不少。据记者了解,浙江各地已建有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实体书店(书吧)、农家书屋、藏书楼等阅读服务设施超过25000个,图书资源和阅读活动丰富。
同时,阅读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本次书展发布的城市年度数字阅读报告里,记者看到数字化为公众的日常高质量阅读带来更多可能性——2022年,宁波成年居民数字阅读接触率为87.4%,有61%的用户年阅读量大于5本图书且付费意愿持续保持高位。而宁波有声阅读用户触达率占比由2021年的56%上升至70%。人与书的相遇之路,越来越宽。
新时代全民阅读,需要怎样的作品?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可以相信的是,在书香浙江的积极推进下,更多的浙江人,会遇到书、爱上书,开启自己的精彩阅读生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