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军校成为“香饽饽”的背后

字体:
—2025—
08/01
10:30:33
2025-08-01 10:30:33 来源:浙江宣传 台轩

  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军校代表身着戎装,登门为新生送录取通知书的视频热传,更有部分考生放弃传统名校,选择进入军校,这些都让军校报考热再次成为焦点

  日前,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今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3.5万名考生报考军校,其中1.69万名考生被录取,计划完成率100%。近年来,全国报考军校人数屡创新高,军校怎么就成了“爆款”?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这条“硬核”成长路?

图片

国防科技大学2025级录取通知书及荣耀绶带 图源:“国防科大”微信公众号

  一

  回看中国近代军校的发展历程,最早可追溯到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1924年,由国共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无疑是扭转历史走向的关键一笔。孙中山先生在开学典礼上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激励着一批批军事将领用热血和生命改写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192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人民军队自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军校建设。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历经长征洗礼后,1936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应运而生,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所革命熔炉,输送了包括7名元帅和8名大将在内的20余万抗日军政干部。

  新中国成立后,195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一路走来,我国军事教育体系臻于成熟完善。时代在变,但军校的使命内核始终未变,并在时代语境中不断完善,根据未来战争需要培养人才。比如今年新增的陆军兵种大学、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联勤保障部队工程大学这3所院校,从名称到专业设置,清晰映照出信息化战争对复合型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彰显着军校教育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前瞻布局。

  曾经,“上军校”在不少人眼中等同于服“苦役”,清晨的紧急集合哨、烈日下的战术训练、“三点一线”的严苛作息、“豆腐块”的叠被标准等,都曾“劝退”了一些学生。但如今报考人数持续攀升,国防科技大学部分专业671分的投档线直逼清北,军校已然成了不少家长和学子心中的“香饽饽”。

图片

陆军兵种大学是全军唯一一所兵种类综合性大学 图源:“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

  

  对此,网络上各种声音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有理想、有担当的表现,但“跟风上岸”“只求铁饭碗”的质疑声也有。

  不可否认,在当前就业不易的形势下,军校自带的“免学费”和“包分配”双重buff具有不小的吸引力。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既能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又能保证日后职业的稳定性。这些具体而实在的红利,是国家对国防建设参与者的合理回馈和支持,也是年轻人在做人生规划时会参考的重要现实依据

  但如果将报考军校简单等同于找一个“避风港”,其实是忽略了这份选择背后的沉重。政治审查的严格尺度、体检标准的苛刻门槛,从身高体重到视力色觉,每一项都是硬指标。诸如舰艇、伞降等特殊岗位,体检除了符合通用标准,还有相应的补充标准。即使过了“入门关”,还要面对军校封闭式管理、高强度训练,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思量和足够的思想准备,所谓的“铁饭碗”可能就是“自讨苦吃”的枷锁。

  其实,这代年轻人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理想、也更坚韧。他们成长于中国国防实力跨越式发展的时代,从歼-20首飞到辽宁舰、山东舰入列,从也门撤侨到抗洪救灾,人民军队的每一次亮相都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有人因一部军旅剧埋下从军的种子,有人渴望参与国防科技的突破,有人想穿上军装守护万家灯火。这些选择里,既有对“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朴素认同,更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一片赤诚。他们比谁都清楚,踏上的从来不是一条通衢大道,而是一条充满艰辛、需要信念去支撑的征途。

图片

海军辽宁舰、山东舰航母编队完成远海实战化训练,安全返回母港。图为舰载战斗机滑跃起飞 图源:“新华视界”微信公众号

  三

  人们常说,选择了军校是没有回头路的。对军校学子而言,该如何锤炼自己?对心怀家国的当代青年来说,即便未着军装,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践行担当?对此,笔者有三句话和大家共勉。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军校的日子,并不是影视剧里的热血桥段。选择军人这份事业,就意味着牺牲与奉献。与普通高校生不同,同样走出校门,军校生可能是奔赴艰苦边远的哨所,孤独与坚守是生活;也可能是扎根练兵一线,苦练与汗水是日常。

  正如2024年中国军校形象代言人徐枫灿所说:“我认为自己从事了所热爱的事业,愿意为这份事业全力以赴。”无论前路有多少风雨,既然已经穿上了军装,便要履行好一名战士的责任;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便要以坚定的步伐,走好军旅人生的每一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俗话说,军校是一座熔炉,进去是铁,出来是钢。军校是报效祖国的平台,更是磨意志、练本领的地方。相比普通高校,军校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学业要求等更为严格,真正实现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扎根成长,就必须多下苦功夫、真功夫,日复一日地坚持。比如航天员朱杨柱“十年磨一剑”,在国防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硕博,最终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成为我国首位非飞行员出身的职业航天员。

  强军梦不只在军校,报国路处处是疆场。从戎是报国的一种姿态,却不是唯一的模样。那些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里用公式和数据筑牢国防盾牌,何尝不是另一种冲锋?那些深耕乡村的青年干部,在田埂上用脚步丈量共富之路,何尝不是另一种坚守?

  今天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比如用复刻历史名场面的转场短视频唤醒集体记忆,打卡红色旅游景点追寻革命足迹……爱国的“打开方式”或许不同,但对家国的热爱是一致的。

  无论是参军入伍、走进军校,还是选择其他人生道路,都是个人的选择。而这股报考军校的热潮,则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年轻人身上的热血与赤诚。相信这些蓬勃向上、满怀爱国情怀的年轻人,必将让国防事业的明天更壮阔,让强军之路走得更稳健长远,让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更坚实的屏障和支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