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海盐90后姑娘女承父业 续写帮扶日记

字体:
—2023—
11/17
00:10:11
2023-11-17 00:10:1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雨红 县委报道组 徐愫妍


  王叶繁(左一)和父亲王金良在屏山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听到王叶繁这个名字,还是在2020年8月,从她父亲王金良口中。

  彼时的王金良,正在海盐的对口支援县——四川省屏山县挂职,为当地实施“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和品牌营销”精准帮扶项目。不到两年时间,他已经三次主动延期挂职。

  那次采访,王金良侃侃而谈了很多帮扶心得,但还有一件事,让他更加兴奋:“我终于说服女儿也来屏山了!”“90后”王叶繁由此从父亲手里接过帮扶的“接力棒”,支援屏山教育事业。

  从想逃到想留,从迷茫到坚定,说起过去三年的帮扶经历,王叶繁感慨万千。

  因为父亲开始的“接力”

  其实决定去屏山前,王叶繁对这个地方并不熟悉,只是趁着父亲挂职期间去过一回。

  “那次主要去和父亲聚聚。”在王叶繁眼里,王金良一忙起工作就废寝忘食,特别是援川期间,基本上就扎根大山深处,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

  “聊天中,父亲讲起屏山正在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园——浙川纺织产业扶贫协作示范园,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王叶繁说,但屏山服装产业薄弱、资源短缺。

  尽管王金良在屏山开展的是农业项目,但他内心牵挂的是屏山的方方面面,一心想帮助当地百姓致富,有机会就会为他们引荐优质资源。

  想到自己刚好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可以帮助屏山培养技能型人才,且能有机会支援西部发展,将会是人生无比珍贵的经历,王叶繁便和父母提出了去屏山工作的想法。

  “刚开始,母亲其实是有些顾虑的。”王叶繁说,屏山和海盐相隔2000多公里,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不同,母亲担心自己适应不了。

  王叶繁便开始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而且我和父亲都在屏山,互相还能有个照应。”渐渐地,母亲也理解和支持王叶繁的想法。就这样,2020年9月,王叶繁应聘到了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该校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的一名教师。


  王叶繁在为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

  让冷门专业“热”起来

  “不适应,很多次都想过要放弃。”事实上,刚到屏山不久,王叶繁就遇到了难题。

  首先饮食上就很不适应。屏山以辣为主,按王叶繁的话来说,连锅都是辣的。因为吃不习惯,王叶繁不到半个月就轻了2、3斤。

  但更多的不适应,来自工作。虽然屏山人很热情,这让王叶繁松了一大口气,可上了几节课后,她发现服装专业在当地并“不受待见”,是个冷门专业。

  “很多家长认为,服装专业就是踩缝纫机的,毕业后工作都不好找。”王叶繁说,大家更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会计、烹饪、工业机器人等所谓“好就业”的专业。

  因为不受重视,学生的基础自然就比较薄弱,且爱偷懒、缺乏自信。王叶繁告诉记者,学服装专业,需要有过硬的绘画功底,当看到班里的学生连直线都画不好时,王叶繁心里凉了一大截。

  那段时间,王叶繁又迷茫又心急,她常常反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来这里该做什么?”

  好在,父亲是个过来人。“他总跟我分享自己在屏山的经历。”王叶繁记得,当时屏山果农还按照传统方式种植,导致茵红李果型小、口感差,果农一年的收入连温饱都很难保障,在父亲提出改良方案后,当地人纷纷反对,认为这不是一个外地人短短几天就能改变的。

  “但父亲也‘倔’得很,他一边建好示范基地,一边亲自上门为果农、合作社社长和当地农技专家做思想工作、开办培训课,转变他们的观念。”王叶繁说,父亲会建议她,不妨先给这些大山里的孩子讲讲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摆脱对服装产业低技术、低价值的刻板印象。

  受此启发,王叶繁开始为学生介绍智能化的立体裁剪、3D扫描、虚拟试衣等前沿技术。同时,她也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作品中加入文化元素。“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告诉他们服装设计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每件作品都是饱含情感和文化意蕴的。”王叶繁说。

  “王老师的课堂很‘活’。”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老师陈梅说,山里的孩子大多数比较内向,针对这一点,王叶繁会经常与同专业的老师讨论,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像多注重课堂互动,多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等。

  “那么,有效果吗?”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叶繁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注意到,自己的学生渐渐变得勤奋了,课后也会主动找她探讨专业问题,得知有省市大大小小的比赛时,能积极主动报名了。


  王叶繁在为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上课 受访者供图

  帮扶日记未完待续

  王叶繁身材瘦小、性格温和,但学生们却很怕她。不是因为凶,而是严格。

  采访中,王叶繁点开手机相册,给记者看了一张设计图。“你看,这是人体比例及结构图,针对复杂的五官和四肢,我会让学生反复画。”王叶繁说,自己的作业量并不大,但会要求学生们画到满意为止。

  一遍、两遍、三遍……一开始,学生们都改到崩溃。“明明已经画得挺好了,为什么还是不行。”

  还有同专业的老师看到后,也私下劝王叶繁,把要求稍微放低一些,否则这样下去学校的纺织服装专业要留不住人了。“只有反复打磨,学生才会有分辨作品好坏的能力。”王叶繁说,其实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质量在不断提升,自信心也会一点点提高。

  令王叶繁感动的是,在自己的“高压”下,没有中途转专业的学生,还有不少毕业后继续走服装设计这条路的。

  曾滟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就读于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她,曾经连画画都不会,她笑称“丑到自己都没法看”。但王叶繁依旧看到了她悟性高、出手快的优点,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带着她准备宜宾市的服装技能大赛。

  比赛需要团队配合,在一天时间内做一件成衣。“王老师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一对一教我怎么画设计图、怎么做样衣。”备赛半年多,虽然那次比赛最终没有获奖,但曾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平日里,曾滟喜欢通过微信和王叶繁聊天。除了聊专业,曾滟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多亏遇到了你,现在大学老师都夸我画得好!”

  这些,都是触动王叶繁选择留下的原因。

  当然,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王叶繁也不忘提升自己,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服装及纺织品专业硕士学位。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王叶繁还两次荣获宜宾市一等奖、四川省二等奖。

  这段时间,王叶繁又带着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20名高一学生,来到海盐县商贸学校,开启为期2个月的交流学习之旅。

  “我不求每个学生都能从事服装行业,我只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去看看世界、去充实自己。”关于学生的未来,王叶繁说只要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住,敢于挑战自我就好。

  王叶繁在屏山的帮扶日记未完待续,她说不上来自己会留多久,但父亲那句“产业不提质,农民不增收,我就不撤退”,一直在她心头萦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帮扶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正在海盐的对口支援县——四川省屏山县挂职的王金良,有一件事,让他很兴奋:“我终于说服女儿也来屏山了!”“90后”王叶繁由此从父亲手里接过帮扶的“接力棒”,支援屏山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