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那次见面改变了一位残疾青年的命运,如今再重逢让人泪目

从我们鼓励你,到你鼓励我们
这个奋斗的故事,延续了40年

字体:
—2023—
11/28
00:52:01
2023-11-28 00:52:01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徐婷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记者 徐婷)与40年前激励过自己的原浙江大学团委工作人员余潇枫和王玲重逢,杭州残疾人书法家王渊鹏盼了很久。期盼过分殷切,等待的时间都变得漫长又幸福。

  11月26日下午,约定时间前几小时,王渊鹏在余杭区自家小院里与人交谈,但注意力大半都给了屋外——稍微有个动静,他就抻着脖子往外望,发现只是路人。

  王渊鹏正在等待。记者 徐婷 摄

  盼着盼着,一辆车驶入院子。“是来了吗?”有人问。“好像是的!”王渊鹏按下电动轮椅的行驶手柄,匆匆迎去。

  余潇枫和王玲一下车,便上前握紧王渊鹏的手:“渊鹏,40年前我们鼓励你,40年后你鼓励我们!”

  关于“奋斗”的故事,缘起40年前

  重逢现场,在余潇枫和王玲的注视下,王渊鹏一笔一划,写下“奋斗”两个字。

11月26日,王渊鹏(中)再写“奋斗”二字,赠予留念。记者 徐婷 摄

  时光瞬间回到40年前——那时他用两手夹笔,也写下这两个字,送给浙大团委留作纪念。

  彼时,浙大等十个单位团组织倡议全省团员青年“读好书,争为四化献青春”。19岁的高位瘫痪青年王渊鹏看到这个消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浙大团委寄去一封“求救信”,里头写道——

  “我几乎整天躺在阴暗的床上,生活像死一般的寂寞和孤独”“我几乎再也没有勇气坚持下去了,好像一个人在茫茫的大海里游泳,随时都可能沉下去”“你们能从死亡线上救我一把吗”……

  不能让他沉下去!

  浙大团委回信后,又来到他家,“信很感人,不能不来。”

  王玲还记得,那是1983年冬日,她和余潇枫、原浙江日报摄影记者王昌浩一行三人,从武林门码头搭乘客轮前往余杭。船行驶好几个小时,上岸还走十多里路,边走边问,辗转来到胜利村,找到了王渊鹏。

  1983年冬日,余潇枫(左)和王玲(中)看望王渊鹏(右)。原浙江日报记者 王昌浩 摄

  “那时候屋子很简陋,他就躺在屋里。”王玲回忆,渊鹏这个名字,是他残疾后自己改的,“他说自己像坠入深渊的大鹏,想飞但飞不出来。”

  为了激励他,浙大团委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余潇枫说:“保尔是我年轻时的榜样,我把我的榜样送给了他。”

  那场点亮人生的会面里,他们不断说着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直至暮色沉沉,即使没赶上最后一趟回市区的客船,也不觉遗憾。

  1984年1月,王玲和余潇枫(原笔名“肖枫”)写下题为《奋斗》的文章,发在《浙江日报》上。文章最后,他们写道:“王渊鹏还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他像保尔那样,永远为着国家和人民去奋斗!”

 1984年1月16日《浙江日报》上记录三人会面的《奋斗》一文。

  又一封信,带来不期而遇的美好

  发在《浙江日报》的那篇《奋斗》,给王渊鹏带来许多关注,社会各界帮助不绝如缕。

  有陌生人看到报道,给他写信,听说他想准备某项考试,便说自己也在准备,可以互相鼓励。等王渊鹏通过考试,笔友才说没有报名,只是怕他一个人坚持不下去,才有了这个“谎言”。

  40年过去,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就泛黄,扉页脱落后,又被小心翼翼粘上。

  王渊鹏收藏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记者 徐婷 摄

  这本书陪伴王源鹏度过漫长奋斗岁月,当时鼓励的话也萦绕耳畔,勉励王渊鹏像大鹏一样,渐渐飞出桎梏他的深渊,飞向广阔天地。

 三人拿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合影。记者 徐婷 摄

  他不仅加入杭州市作协、浙江省书协,作品还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过,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桂冠”二字等也出自他手……

  王渊鹏没忘记曾激励过他的这两个人。有次看到余潇枫的报道,觉得很像当年看过自己的人,不断在网上“抽丝剥茧”,今年9月,他发现了余潇枫的电子邮箱。

  如同当年寄信的小心翼翼,他写了封电子邮件:“命运多舛,但在你们的关心鼓励下,我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充实……”

  随信一同发去的,还有40年前原浙报记者王昌浩拍下的照片。那是王渊鹏第一次拍照,当年记者将照片洗出后送给了他,也成了他们互证身份的“信物”。

  收到这封电子邮件的余潇枫颇为意外:“人际精神交流促成了不期而遇的美好。我们已经忘掉了事情本身,来信又勾起了美好回忆。”他忙不迭联系了远在北京的王玲:“有件高兴的事要告诉你。”

  今年10月,王渊鹏作为杭州亚残运会火炬手,也广受关注。余潇枫和王玲看到他的相关报道,更是万分感动。

  断了40年之久的缘分,续上了。近日,王玲从北京来到杭州,三人得以再聚。

  很高兴,期盼着相约下个20年

  “这么多年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余潇枫问王渊鹏的妻子张秀英。

  张秀英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笑眯眯:“我们有困难的时候,总有人挺身而出。现在我们有能力去帮别人,晚上睡觉更加踏实。”她说,所有的坎儿都过去了。

  余潇枫(右)勉励王一。记者 徐婷 摄

  他们的女儿王一已经工作,余潇枫问起近况,激励她求知上进,就像当年勉励她父亲一样。

  “40年很漫长又很短暂,看到你们,好像回到了原点,真的很高兴很高兴!”这几天,王渊鹏有着说不完的“很高兴”。

  和那次见面一样,他们有说不完的话。

  王渊鹏说着家庭变化、展示书法作品,说着今年夏天实施了大学生公益活动计划、接下来要组织残疾人朋友去绍兴,说着今后打算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余潇枫连说三个“没想到”来表达此次重逢:“没想到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没想到他能为社会做这么多事情,没想到多年过去他还在追求精神新高度。”

 从左至右依次为:余潇枫、张秀英、王渊鹏、王玲。记者 徐婷 摄

  送给两位朋友的书法作品背后,写着“王渊鹏腕书”,用手腕拿笔写下的书法。

  时隔40年写的两次“奋斗”,在他们眼里很不一样:那时是简体,如今是繁体;那时只是字,如今成了书法;当年奋斗是目标,如今奋斗已是过程。

  王玲有些惭愧,“当年我们对他的帮助太少了。看他这么多年的经历,很感动,人只要奋斗,就有各种可能性。”

  生命像一条河流,奔腾不息。这40年不止是王渊鹏的奋斗时光,也是余潇枫和王玲的奋斗时光。当年他们还是初入职场的青年,给一位残疾青年带去希望,也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砥砺前行着。

  如今余潇枫已是浙大公共管理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玲则是北京政法职业学院退休副教授。

  王玲觉得此次重逢是来“听课”,从王渊鹏身上学会怎么更好生活,去教孩子和学生。

  余潇枫给王渊鹏带来两本书:“这是我著的《思想等式》《思想不等式》,来与你交流,共同见证知识与努力能改变人生,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要么我们约定,2043年11月,再相聚?”余潇枫提到。

  “20年之约?”“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正能量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与40年前激励过自己的原浙江大学团委工作人员余潇枫和王玲重逢,杭州残疾人书法家王渊鹏盼了很久。期盼过分殷切,等待的时间都变得漫长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