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赢学”在网络上成了高频词。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际遇,还是一些国际事件,在网络里刷屏“赢了”,成了一些群体的标配。从“大乘赢学”到“日耳曼赢学”,赢学还延伸出不少所谓的分支派系。
有网友认为,个人生活累了,对自己喊喊赢学无伤大雅。也有观点提出,如果过度沉迷赢学,可能会误人子弟;如果在国际大事上玩赢学,则会误导国家。
网络赢学到底是什么?面对赢学的戏谑和荒诞,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清醒呢?
一
所谓的网络赢学最早可以追溯到贴吧、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网友发布的自嘲。如被迫加班,跑到网上刷一句“赢中赢”。赢学和躺平、佛系一样,都是部分年轻人对抗内卷搞出来的“黑色幽默”。
现在,赢学经过网友们的反复使用,也变成了观点交锋的话术。比如,“今天你赢了吗?”,这句话曾被不少“赢学”爱好者当成网络问候语。但出于对赢学泛滥的逆反心态,这句话又变成了反讽的套路,被部分人经常用来回击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
赢学进一步走红,主要还是因为在近期的一系列国际事件中,有些国家居然真的在动员国家层面的力量实践赢学,让人大跌眼镜。比如据报道,有国家明明在边境冲突中没占到便宜,却要派出大量宣讲团到各国宣讲胜利;还比如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白宫网站隔三差五就发胜利的海报;还有最近的伊以冲突,涉事三方都在社交平台宣布在冲突中获胜。
这些国家在互联网上争夺舆论话语权的动作,被很多网友解读成了赢学,甚至还开始分门别类,给各国的赢学取名,将赢学玩得越来越系统化。
对于赢学的解读,还正在从网友自发玩梗延伸到媒体和学术界。针对国际上一些国家频繁在冲突或者博弈中宣布胜利的举措,有些学者也开始关注赢学。因为这类所谓的“赢学”其实是舆论战和认知战的一部分,也是国际博弈中争夺定义权和舆论主导权的标准动作。有大学在前些时候还进行了“赢学”叙事圆桌讨论,专门分析这类国际竞争现象。
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网络赢学的出现和蔓延,也说明了网络受众的认知导向正在与现实世界发生越来越直接的互动和关联。网络赢学,无论是正向鼓舞还是反向误导,都可能对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产生影响。可以说,当荒诞照进现实,梗文化就升级成了社会学观察样本。
二
网络赢学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为了某种目的,各种力量用各种办法营造的幻象。浅尝赢学、玩梗取乐无伤大雅,真的沉迷其中,则会从解压良药变成精神鸦片。
有年轻人因为现实中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到网络和游戏里刷赢学,现实中搞不定的,在网络里“搞定了”。虽然有些阿Q,但也成为不少人释放压力的有效路径,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网络情绪带不来真正的人生赢家。当个体长期沉浸在“赢麻了”的自我暗示中,往往会导致自我认知失调。比如,如果赢学堆积了虚假的优越感,当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时,很可能会自我解读成妒忌。
沉迷赢学,还可能导致社交能力的退化。“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把赢学当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一头扎进去出不来,强化赢上加赢的妄想,其对现实和他人甚至自身经历的共情能力迟早也会瓦解,最终很可能只在脑子里留下网络激烈对冲的一地鸡毛。
当前,“赢学成瘾”的现象,并不仅限于个人际遇,还有国际层面的竞争。比如现在舆论场各种此起彼伏的国际赢学,也已超脱了国界,正在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在网络中,为了几千公里以外的国际冲突,不少网友为这些“国际赢学”套路分割站队,最终可能吵到朋友割席、群聊解散。
必须看到,由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中国社交媒体的民意正在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领域。因此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一旦出现国际冲突,各国的外交机构账号经常会发布有利于自身立场的信息。这其中的不少手段也被网友们称为“赢学”。当赢学从一国的民间梗变成了官方的措辞,其重要目的就是试图形成信息茧房,来获取单方面的认可。特别是当普通网友面对国家级别的官方赢学套路时,很多时候会遭遇认知上的降维打击,被误导也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三
如何与网络赢学相处,已经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现在网上有很多攻略,科普各种“赢而不麻”的办法。还有观点建议网友们建立心理和认知上的“防麻机制”,防止被网络赢学带到坑里去。面对汹涌而至的各种网络赢学,我们到底该如何防麻呢?
要想赢而不麻,先要学会去伪存真。如果每天都沉浸在网络里“赢麻了”的段子和信息,面对这些所谓的赢学时,分辨是非就成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其实,赢学所造成的信息茧房的“七寸”,依旧在“赢”这个字上。如果能坚持追根溯源,对于赢学信息多问一句,赢在哪里、谁定义了输赢,并对比多方观点,就不难破解赢学的夸张套路。当理性抵挡住赢学煽动起来的情绪,赢学的魔力很快就会消失。
赢学可以是调剂生活的辣椒面,适度提味,过度就会胃穿孔。自我调侃解压时,用点赢学,无伤大雅。但是面对他人时,一味使用赢学套路,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伤到了别人。就个人的认知角度来说,不把赢学当成认知的依赖路径,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适度脱敏才是关键。总之,自嘲无不可,嘲讽要慎用,正式场合涉及公序良俗之时,则该禁止。可以在赢学中入点戏,但也要有能力及时抽身思考,这才是成熟的心态。
国家不需要赢学兜底,实事求是是最恰当的态度。对于当前活跃在国际事件中的各种“国际赢学”,我们不能盲从于一些国家构建的认知套路,更不能将这种套路用到对祖国发展的认识上。事实证明,单靠嘴上呼喊的赢学,并不能真正让国家在现实中“赢麻了”,相反还会带来对自身发展状况认知的干扰。无法客观看待自身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在国家层面操弄的赢学套路只会沦为玩弄人心的假把式。今天中国的自信源于坚实的现实发展成果,并不需要夸张虚妄的网络赢学来兜底粉饰。
面对赢学,不妨试试“拿来主义”,取其幽默解压之效,弃其盲目宣泄之弊。用辩证思维拆解信息茧房,让网络赢学止于戏谑,不要沦为认知枷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