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一位基层民警的205个团圆故事

字体:
—2023—
11/20
21:00:00
2023-11-20 21:00:00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张蓉

  年过半百,商朝阳的人生却开启了一场新赛事。

  他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找人,生怕自己慢一步,就让团聚失之交臂,造成生离死别的遗憾;他在大海捞针,发视频、开直播、广撒网,一次次在上千张存在相似度的人像中,寻找一份渺茫的可能性。

  他时刻揣着两部手机,一部用来回复源源不断的求助信息,每天,50多位身在天南海北的寻亲者找到他;另一部每天拨打30多通电话,核实、联络、找线索……

  站在赛场中央,53岁的他不敢停,因为这场马不停蹄的奔波关乎成百上千个家庭团圆的希望,关乎很多“我是谁”的终极谜题的解答。

  商朝阳是嵊州一位基层民警,是当地“和合”寻亲工作室负责人,更是网友们口中的“寻亲狂人”。对于寻亲,他不仅自己“上瘾”,妻子、朋友、连同儿子同学的家长都受他影响成为寻亲志愿者。两年间,在他领跑的这场接力赛下,已有205个家庭找回失散已久的亲人。

  商朝阳。潮新闻记者 张蓉 摄

  寻找家

  久别重逢的拥抱、破镜重圆的团聚、梦想成真的笑容和泪水,总是让商朝阳不由自主地感到喜悦和满足。这也是最初推动他和寻亲结缘的动力。

  2008年,商朝阳还是三江派出所一名基层民警。彼时,同单位的民警傅亚娟为了寻找妹妹,自发地走上为人寻亲之路,成为嵊州百姓口中的“寻亲大姐”。跟着傅亚娟,商朝阳了解到寻亲家庭的艰辛,他开始关注寻亲消息,加入寻亲群,利用业余时间,给傅亚娟的为人寻亲提供线索。

  2021年,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打拐DNA系统”全面开放。10多年在多个寻亲群,商朝阳知道不少急切找家的人,9月,他从群里找到十多个寻亲男孩采血,一个月后,其中三位就和血亲相聚了。

  依托全新的技术保障,一次尝试圆了别人数十年的梦。集体认亲现场,一位位父亲摸着儿子的后背大哭,一家人紧紧拥抱。第一次见证寻亲家庭的团圆时刻,商朝阳深受触动,觉得“这件事值得做下去。”

  亲人久别重逢的团圆时刻。

  团圆的案例出现在寻亲群引发了一场热潮,越来越多的寻亲人主动向商朝阳求助。彼时,他已调入嵊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也时不时收到人员走失的报案,对寻人愈发关注。利用业余时间,他从退休的傅亚娟手中,接过寻亲接力棒。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相信,“这是温暖而正确的事。”

  商朝阳记得,第二年夏天,时任嵊州市公安局局长蒋明对他说:“这是为人服务的好事,要全力支持。”2022年5月,“和合”寻亲工作室成立,商朝阳成为负责人,走上全职寻亲路。

  商朝阳(右一)和助理。潮新闻记者 张蓉 摄

  工作室成立不久,商朝阳却得知一条噩耗——一年前,委托他寻亲的一位45岁男性意外去世。“他的朋友唏嘘说,‘他永远找不到家了’。”咽下刺痛,商朝阳决心帮助这个寻亲者魂归故里。

  寻找家,就是寻找心灵的归属。通过人像识别比对,几个月后,他终于帮对方找回来时的路。

  然而,这场认亲气氛沉重。一幅中年男性的遗像被儿子双手捧着,第一次回到嵊州老家。看着他的妻子和刚见面的丈夫的哥哥、姐姐们抱头痛哭,商朝阳深感遗憾,也忍不住自责,“如果我早点帮他找到该多好。”

  一次失之交臂,可能就是生离死别。这幅悲痛的画面从此在商朝阳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推着他在寻亲路上急切地往前走,“能快点就快点,有时候他们等不起。”

  96岁奶奶和失散亲人相聚。

  一位96岁的奶奶也让商朝阳难以忘怀。1937年,奶奶在抗日战争中逃难出去,和家人失散。年近百岁,奶奶逐渐痴呆,可仍心心念念找家,“找了50多年。”为了母亲,花甲之年的儿子成为工作室的常客,每个月赶来一趟打听消息。

  “奶奶这么大年纪执着地寻找,没办法不动容。”这场跨越大半个世纪的分离和寻找,让商朝阳感觉肩负的使命更重了。他用半年的努力最终圆了奶奶的心愿,可奶奶的兄弟姐妹都已离世。认亲那天,两个家族30多人在嵊州相聚,白发苍苍的奶奶围在中间露出笑颜。在热闹的人群中,商朝阳却默默许愿,“下一次不要再有遗憾。”

  寻找至亲

  为了加快寻亲速度,商朝阳向刑侦大队的年轻人请教,摸着石头过河。在科技助力下,他用日拱一卒的“笨功夫”摸索出一套寻亲秘诀——将DNA比对技术和人像比对技术融合使用,在上千张存在相似度的人像中,结合寻亲者的个人信息,人工比对筛选疑似亲人,再逐个走访或电话访问排除。

  整个过程枯燥而繁琐。但面对一个个身世难题,商朝阳兴致勃勃,沿着蛛丝马迹去探寻一个终极谜题的答案,他从中找到侦探般的乐趣。凭借耐心和细心,当无数次信息比对、无数场走访、无数通电话堆叠累积,一个个惊喜随之跃然眼前。

  李前进一家人认亲现场。

  “看她照片的第一眼我就确认,她是我妹妹,她和我的五官都很像。”接到商朝阳的电话通知,38岁的李前进难掩激动,“我终于知道她在哪了。”为了寻找这个妹妹,李前进14岁起独自离家,辗转全国各地,边打工,边找人。

  和妹妹分别时,李前进6岁多。1991年,母亲背着1岁半的妹妹去赶集,却不幸被人贩拐卖。独自逃脱后,这位不识字的母亲却再也找不到回去解救女儿的路。

  与女儿的被迫分离成为母亲的心结。前两三年,她整日以泪洗面,时常梦到女儿,梦醒了,眼角还挂着泪。

  每当听到母亲的恸哭,李前进的内心就被刺痛一下。他也一直记得这个妹妹。2005年,听说隔壁村被拐卖的女孩被哥哥找回了家,一个声音从他心底冒出来——“我去找妹妹。”

  大胆又执拗的14岁少年瞒着母亲,踏上背井离乡的寻亲路。对于妹妹的拐卖地,母亲只隐约记得“毛圩乡”三个音,这也成为李前进四处打工的航标。每隔两个月,他换一座城市打工,走遍中国地图上和“毛圩乡”同音的地方,却毫无音讯。直到今年,妹妹得知自己的领养身份,委托商朝阳寻亲。

  和血亲失散后,女孩度过了艰难的32年——5岁时,养母去世;16岁时,养父去世。“她从没过过生日,给她买个生日蛋糕庆祝下吧。”商朝阳特意叮嘱妻子给女孩提前准备一份生日惊喜。认亲当天,33岁的女孩第一次庆生,在母亲和哥哥的拥抱中,潸然泪下。

  李前进一家人认亲现场,商朝阳在一旁强忍泪水。

  商朝阳站在舞台上,几度扬起头,试图掩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他一直是个内心柔软的人。”周如燕说,以前,两人一起看寻人栏目《等着我》,自己还没哭,丈夫就先感动哭了。

  那一刻,商朝阳也再次确信,自己打的每一通电话、用键盘敲下的每个字,都是有意义、有温度的。

  寻找来路

  寻亲是一件充满曲折和变数的事。它承载着幸福、喜悦和温暖,可也写尽苦难、伤痛、失落、犹疑和人性的灰度。

  商朝阳难以对那些无法团聚的遗憾视而不见,如果在网上看到执着的寻亲者,他忍不住主动联系对方,施以援手。有时,他感觉自己也像医生。“我帮你找找。”一句话或许就能给焦灼无助的寻亲人带去安抚和能量。

  商朝阳帮助过的杜小华,就是一位执着的寻亲者。

  过去12年,杜小华一直奔走在寻找儿子杜后琪的路上。2011年,6岁的杜后琪在回家的路上失踪。在网上,杜小华一遍遍发布寻亲视频。儿子的信息和照片也被他印在衣服上,贴满一辆SUV汽车,带着他辗转全国各地寻找。他追着疑似儿子的线索跑,一年有280天在外奔波,几乎跑遍全国各省。

  杜小华将车身贴满寻亲广告。

  12年间,他又多了一双儿女。可那个魂牵梦萦的失踪的孩子、那些“下一个就是”的希望始终拉扯着他。

  商朝阳明白,并非每个失散的家庭都是双向奔赴,即使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到,但离别多年的孩子也未必愿意回到亲人身边。每次和寻亲者沟通,商朝阳觉得更像心理辅导,他总要想方设法打消认亲双方的顾虑和担忧。

  商朝阳(右一)在走访寻亲中。潮新闻记者 张蓉 摄

  目前,商朝阳遇到过18位不愿认亲的人,其中17位是曾被送养出去的孩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山区家庭迫于生计,将子女送至山东、河北等产棉区抚养。在商朝阳促成的205场团圆中,大多是在多年前被送养或遗弃。

  “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从小知道自己被送养,对亲生父母有怨恨,也有的孩子为了不让养父母伤心而拒绝认亲。”商朝阳为此遗憾,可也理解寻亲引发的种种波动的情绪。他给自己划定了一条尺度——和拒绝认亲的人尝试沟通三次,如果仍无法打开心结,不再劝说,尽管那意味着此前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

  无法停止的接力赛

  “看来都不是啊。”商朝阳皱起眉,叹气道,从新昌县大市聚镇梅林山村最后一户梁姓人家走出。他手拎装着寻亲档案的黑色公文包,身穿一身警服,裤腿不知何时粘上一圈泥巴。

  11月9日中午12点半,他已带着我和四位寻亲志愿者走访过梅林山村的四户梁姓人家。一个多月前,64岁的周帮国来到工作室,拜托商朝阳帮自己去世的父亲找回祖籍。“这是他心中的痛。”周帮国只记得,父亲提过自己可能出生在新昌大市聚镇。通过综合研判,商朝阳将范围缩小到梅林山村梁姓家族,但这一上午的走访一无所获。

  商朝阳(右一)在走访寻亲中。潮新闻记者 张蓉 摄

  下午,他赶回工作室。办公桌上,厚厚一沓寻亲登记表正等着他,最新的编号是1800多。翻开一本写满人名和个人信息的工作笔记本,戴上100度的老花镜,商朝阳对着电脑屏幕上的人像忙起来。

  他没留给我单独接受采访的时间,只是一边忙碌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好在,他有一副好记性,对一个个求助者的信息倒背如流。

  “他就像上瘾了。”商朝阳的妻子周如燕说,每天直到晚上11点入睡前,商朝阳的心思都扑在寻亲上,“吃饭的时候,也在回消息。”她为此埋怨过丈夫很多次,劝他回家后把寻亲工作放下,陪陪两个双胞胎儿子。可他没办法停下来,某些习惯仿佛变成刻在身上的烙印——一听到提示音响起,手就凭着肌肉记忆翻看手机。

  总有回不完的消息。这一天,他的手机里有近200条未回微信;抖音上,有超过99条未读私信,还有近百个未处理的好友申请。

  商朝阳在工作室忙碌着。潮新闻记者 张蓉 摄

  当商朝阳不知疲倦地讲述寻亲者的悲欢离合,周如燕也逐渐被丈夫拉入这个赛场:帮他回复求助信息,陪他去乡村走访,给他拍视频扩散寻亲消息,协助他办认亲活动,成为寻亲志愿者。

  “你后悔开始帮人寻亲吗?”商朝阳没正面回答,只是感叹“确实太累了,有点吃不消。”而手机上如潮水般涌来的求助信息,和那些刻在心底的团圆时刻,依旧推着他往前。

  从埋怨到理解并参与,如今,周如燕对丈夫的“上瘾”有了新的解读,“他这份爱好是别人找到来路的一份希望。”周如燕不再奢望他停下来,只希望尽己所能帮帮他,“他说等做到退休,还要拉上我一起做寻亲志愿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庞舒青

相关阅读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他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找人,生怕自己慢一步,就让团聚失之交臂,造成生离死别的遗憾;他在大海捞针,发视频、开直播、广撒网,一次次在上千张存在相似度的人像中,寻找一份渺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