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口气买三本书!青年汉学家参观完良渚博物院“种草”中国文化

字体:
—2023—
12/02
11:00:12
2023-12-02 11:00:12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徐知妤 吴夏璠

  12月1日,良渚论坛“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分论坛在杭州举行。上午,来自34个国家45位青年汉学家一起参观游览了良渚博物院。

  “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吗?”“甲骨文!”“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哪一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参观期间,面对讲解员抛出来的一个个问题,波兰华沙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Albert Tadeusz Kozik(孔孝文)对答如流。

  参观间隙,孔孝文跟记者聊了聊他总是能完美“抢答”的秘诀。“我从本科开始学习中文,博士期间研究的方向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历史。一开始我只是想学习汉语言,想学好汉字,但是我发现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没办法把这门语言学好。”孔孝文说,现在他不仅研究中国历史,也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在他看来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前在书上读到过良渚文化,但对它的认识仅限于图文和影像资料。这次来到中国,那些书本上读到的内容,全都真是地呈现在我的眼前,真的很开心。”

  与孔孝文一样痴迷于中国文化的还有来自埃及的Nada Moghith(陈露)。当讲解员介绍到四大文明古国中,唯独中华文明没有出现文脉断流、文化断层的现象时,她深有感触。“古埃及也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埃及文明中断了。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非常了不起。”陈露告诉记者,她从2003年的时候开始学习中文,那个时候埃及仅两所大学开设了中文系。20年过去了,埃及开设中文相关专业的专业院校已经多达18所,学习中文相关专业在当地也成了一种“潮流”。“我在中国学习、生活了7年,现在在埃及教中文。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始重视并学习中文,甚至还有人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对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来说十分重要。”

  语言为媒、文化为桥,文化拉近了他们与中国的距离。“我觉得这些书对我研究中国文化都很有帮助。”参观结束后,孔孝文一口气“种草”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敦煌艺术通识课》《中国建筑史》三本文化类书籍,付款结束后,他频频从袋子里拿出来,忍不住向同伴“炫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吗?”“甲骨文!”“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哪一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参观期间,面对讲解员抛出来的一个个问题,波兰华沙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Albert Tadeusz Kozik(孔孝文)对答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