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带你看比王字多一点的玉”,张捷从良渚谈当今世界的中国

字体:
—2023—
12/02
11:59:35
2023-12-02 11:59:35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郭婧

  今天,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到底是什么?在12月2日召开的“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抛出了这个问题。随后,他以《当良渚遇见世界》为题,娓娓道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

  唐代思想家魏徵曾经说道:“求木之长者,必究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张捷看来,中国人是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讲合作、讲契合,用简陋工具创造出宽厚的城墙和宏伟的水利,当代的中国“基建狂魔”,实则是遥远的工匠传统。我们为什么能够“力往一处使”?溯源自远古年代,大家信仰同样的传说、秉持同样的理念、共享同样的资源、尊重彼此的习俗,我们的人格之中自然就有一股共同而强大的精神力量。张捷说,这样的国家,自然有意愿、有能力、也有担当,帮助其他的国家提升建设。

  紧接着,张捷谈到,“文明需要在交融中进步,在进步中迭代。”良渚文明不是一个囿于小圈子的文明,在九道城门延伸出的广袤时空尺度上,它是具有强大的营造能力,是与中原文明有着深度交融的开放体系,是推动交流接续向前的动态过程,更是沉淀文明成果的历史坐标。良渚也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这种理解在过去凝聚着我们形成统一的民族认同和观念信仰,在未来也必将引领我们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果敢的时代担当。

  回到当下,我们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未来如何向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张捷以良渚古国的“国”字作比喻,它有高大的城墙御敌,却没有规定只有什么人才能进来。正是因为我们提倡共享、发展共建,所以在古时,理念不同的部落也可以相安无事共存千百载,有交流、有贸易。“愿意接受我们理念的朋友,我们当然不会竖起高墙,我们可以给大家看比“王”字多一点的“玉”,看“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看我们沟通天人、囊括古今的“外方而内圆”,也可以沟通中外、兼容并包。”张捷动情地说道。

  所以,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毋庸置疑,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五千年前的先辈无二,我们开天、我们辟地;我们逐日、我们取火;我们治水、我们造物;我们采撷、我们播种;我们建设、我们融合。”文明火种不息,华夏精神永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