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本报记者与海外采风艺术家热烈互动——

让我们交换文明的礼物

字体:
—2023—
12/04
08:23:55
2023-12-04 08:23:5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沈听雨 姜晓蓉 李娇俨 严粒粒 肖淙文 周林怡

  浙江在线12月4日讯(记者 沈听雨 姜晓蓉 李娇俨 严粒粒 肖淙文 周林怡)丝绸之路,一条跨越古今、连接中外、绵延万里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84位来自83个国家的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他们沉醉于中国的绿水青山、厚重历史与摩登生活,创作灵感也随之被中华文明之美激发。他们的采风作品展12月3日在首届良渚论坛开幕之际隆重展出。

  此前,跟着远道而来的艺术家采访,本报记者策划了“礼物交换行动”。记者从良渚文化的文创产品中精选了一部分,在采访过程中,与海外采风艺术家进行即兴式的礼物交换。换回的礼物正在良渚博物院晓风书屋展陈。带着中国文化故事的礼物,换回了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伊朗艺术家纳思霖·达斯坦:“不同的文明需要不断对话和交流”

  来自伊朗的纳思霖·达斯坦(Zahra Dastan),身穿红色的毛衣,头发高高地挽起。我们上前和她打招呼时,她友好地说:“我会说中文。”

  纳思霖是伊朗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研究负责人,也是伊朗著名的汉学家。当我们送给她一本良渚文化日历时,她指着内页绘的玉琮说:“我很早就了解过良渚文明,我太喜欢这个礼物了!”作为回赠,纳思霖从行李箱中拿出一面棕色皮革质地的小镜子,镜子外面是古伊朗国王的头像。“这面小镜子浓缩着我们的波斯文化,希望你们喜欢。”纳思霖说。

  爱好水彩画、油画的纳思霖对古老的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在2001年争取到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汉唐艺术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

  2010年后,她又到中国美术学院跟随美术史论家任道斌从事博士后工作。研读中国古典书籍,临摹宋徽宗的绘画作品,探访古丝绸之路商道城市……这些年,纳思霖孜孜不倦地发掘两国友好交往的痕迹。受中国文化影响,纳思霖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伊两国的特色,曾在伊朗、中国多次举办个人展,也曾多次组织中国名家到伊朗办展览与交流。

  前不久,纳思霖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整理成书出版,名为《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这本书的研究主要基于《史集》《列王纪》这两部在伊朗很受欢迎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描绘景物和山崖的绘画部分都能发现中国元素。纳思霖主要结合13至15世纪这一中国和伊朗官方交流往来频繁的历史阶段,研究中国绘画元素对于波斯绘画的影响。纳思霖发现,在波斯画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元素有相互缠绕的带有齿状的卷云、断断续续的平原和圆锥形的山、充满动感的人物与动物形象,服装上的褶皱等。纳思霖说,综合考察伊朗艺术史中绘画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以及现存各种书籍和插图手抄本,都不难发现中国绘画对伊朗细密画产生的影响。

  “到过中国那么多城市,我最爱杭州的风景!”前些年,她在南宋御街一带采风时,来到藏在繁华闾巷中的凤凰寺。在唐朝创建、元代重修的古寺中,她看到了不少记录着伊朗先民在杭州生活的点滴,十分生动。纳思霖觉得,这就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浓缩和见证。

  “现有的文明是历史上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晶,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这种交流和融合在不断发生。”纳思霖说,如今文明的交流仍需要继续,让各种文化在不断对话中融合得更加深入。

  葡萄牙艺术家玛丽亚·特利斯唐:“中国辽阔广袤的土地令人惊奇”

  中国的青瓷,良渚的神徽图腾。当收到这套简约而不简单的茶具礼品时,葡萄牙艺术家玛丽亚·特利斯唐(Maria Tristao)在惊喜之余,立即想拿怎样的礼物回赠。

  一个小时后,在良渚下榻的酒店大堂,玛丽亚如约而至,答案随之揭晓——一瓶家乡产的红酒。“酒是为这次在中国交朋友准备的。现在我们是朋友啦!”

  茶与酒,跨越时空和国界。以此为媒,一场比想象中亲切许多的对话展开。

  玛丽亚是名自由画家,偶尔还会给孩子们上艺术课。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几天的采风中,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中国文化给玛丽亚留下深刻印象。“杭州的西湖太美了,我把照片发给了家人,他们都想来中国看一看。”她一边感慨,一边展示她在采风中拍的照片。

  在玛丽亚看来,和葡萄牙相比,“中国辽阔广袤的土地令人惊奇”。她这次采风创作的作品是一幅以绿色为主题的风景画,这是她在绍兴采风中得到的灵感。“这座城市把自然风景和建筑融合得很好,在生活中可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样的感觉并不多得。”玛丽亚说。

  从小在葡萄牙长大的玛丽亚,对中国有着特别的感情。“在葡萄牙,有不少中国人,有中国的商品,我偶尔也会跟朋友们去吃中国菜。”而她对中国更多的兴趣,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我很喜欢中国油画家刘小东的作品,看了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新现实主义画家刘小东,是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影响力的画家和艺术家之一。

  交谈中,玛丽亚给我们介绍了葡萄牙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比如葡萄牙代表建筑贝伦塔,在建筑风格上融合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元素,其中的塔楼大门上,能看到来自中国的元素“浑天仪”。在葡萄牙,她还经常能看到中国青花技艺和欧式绘画结合的瓷器,“混搭”葡萄牙壁毯编织手法和中国元素图案的挂毯。玛丽亚说,虽然两国相距遥远,但文化交流让大家感觉“很近”,给像她这样的青年一代葡萄牙人,带来了对中国的想象和创作的灵感。

  分别时,玛丽亚还不忘叮嘱记者:“别忘了喝葡萄酒哦!”

  斐济艺术家拉布卡·阿图埃塔·罗科:“中国和我想象中一样美丽”

  当记者注意到来自斐济的艺术家拉布卡·阿图埃塔·罗科(Atueta Loco Rabuka)时,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拍摄良渚遗址公园内的一处以良渚古人劳作为主题的雕塑小品。

  此前,他只去过中国香港。尽管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度充满好奇,他却并不觉得陌生:“置身这片土地有说不出的熟悉感。”这天,在杭州梦栖小镇的草地上,拉布卡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国家文化之间“美”的跨越与融通。

  “我之前对中国的了解,基本来自于电影《卧虎藏龙》。相比厉害的功夫,我更喜欢画面的浓重色彩。”前两天,拉布卡到安吉采风,立刻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他心里默默认为,眼前的青色竹林与《卧虎藏龙》中如出一辙。在导游的介绍下,他恍然大悟,眼前这座小城就是电影《卧虎藏龙》的拍摄地。“我想这是我和中国特别的缘分。中国和我想象中一样美丽。”他说。在进一步得知中空有节、坚韧挺拔的竹子是刻入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精神图腾之后,拉布卡对中国的理解又深了一分。

  在良渚古城公园遗址,拉布卡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时拿出自己的速写本描画着什么。当记者走近,才看到他是在速写良渚先民居住的草屋模型。

  “在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草屋,这让我感受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相通。”拉布卡说,自己的故乡也是建在这样水网密布的土地上,也同样生长着众多低矮的树木。“我想我们的祖先是在有相同特点的环境下生存,想出了同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拉布卡还告诉记者,他喜欢杭州的食物与建筑,这赋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

  记者将印有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的青瓷茶具作为礼物送给拉布卡。他看到礼物时,露出了害羞的笑容:“这件瓷器有非常漂亮的颜色,和我喜欢的竹林一样美丽。”

  当记者向他讲述神徽与青瓷的天青色背后的中国文化时,拉布卡表现得更为惊喜:“非常感谢送给我这件礼物,我也想回赠你一件具有我们国家文化特色的物件。”他说。

  第二天,我们如约碰面。一幅定制画上,红色的背景鲜艳亮丽,画面左侧是良渚文化中象征权力的玉钺,右侧是斐济特有的传统木制斧器。它们形制相似,交相呼应,仿佛中国与斐济这个太平洋岛国之间在和谐对话。一座友谊之桥就此搭起。

  意大利艺术家伊恩·贝托鲁奇:“让意大利的热烈与中国的活力交相呼应”

  一个良渚文化小夜灯,谁会是它遇到的“有缘人”?小夜灯暖黄的光,把灯上雕刻的古老良渚文化元素映照得温暖而迷人,吸引到了他——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伊恩·贝托鲁奇(Ian Bertolucci)。

  伊恩作为一个95后的年轻人,第一次来中国感到兴奋,在良渚古城遗址、安吉余村、南浔荻港,都能看到他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的身影。

  采风途中,伊恩在一个院落门前看到了一对石狮子,就用随身携带的素描本把它画了下来。“看上去很威风也很美丽,当我了解到这是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时,就想把它用更多样化的方式记录下来。”

  “Beautiful(美丽的)。”这几天每到一个地方,伊恩都会这样赞叹一句,几乎成为了他在中国的一句口头禅。

  伊恩告诉记者:“我出生于意大利的托斯卡纳,在皮艾蒙特成长,那里的一切,包括建筑风格等都跟中国很不一样。”来到中国后,他了解到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实证,也知道了安吉余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特别是他见到杭州沿途的城市风景,觉得很神奇:“现代都市风貌和美丽乡村风景完美融合,实在太棒了!”

  伊恩专攻的是绘画和视觉艺术,他的写实油画具有明亮的色彩和强烈的光线,丰富多彩又栩栩如生,创造出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这一次来浙江进行艺术采风和创作,他想把自己擅长的绘画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艺术应该让人感到心情愉悦。”他说,在创作时会赋予笔下的山水、城市风景等更多强烈的对比和色彩,希望能让意大利式的热烈和中国式的活力交相呼应、相互交融。

  采访的最后,我们交换到什么礼物呢?

  没错,记者收到了石狮子的素描。伊恩开心地从自己的速写本上,把自己最新的作品送给我们作为交换礼物。这是他采风创作中印象特别深的画面,别说,他第一次画的石狮子还很生动呢。

  收到我们送的小夜灯,他连连赞叹:“So Beautiful(这太美了)。”他说:“我觉得这次旅程非常愉快,有机会还会再来杭州。”

  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良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神秘又神奇”

  当我们打开良渚文化小夜灯包装时,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Katherine Rose Mcleod,以下简称凯特)立马指着灯上的象牙权杖,眼睛瞪得大大的:“这太巧了!早上我刚在良渚博物院看到它。我还拍了照呢!”说完,她在手机上和我们展示自拍。

  这是一柄从反映良渚文明的上海福泉山遗址中发掘出的象牙权杖的复制品。它的主体为片状结构,表面装饰有精美的细刻纹饰,整体呈现流畅的弧线形。凯特尤其喜欢它“不知道几代人才能雕刻完成”的工艺。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但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我曾跟着他们吃过中国菜,体验过中国文化。我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国家。良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神秘又神奇。”凯特说。

  她在学校时攻读艺术史,所以非常着迷于人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希望去探究艺术在历史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当她了解到玉器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时,直呼“Amazing(太神奇了)”。

  凯特抚摸着自己佩戴的玉石装饰品告诉记者,在新西兰,人们同样珍视玉石。当她在良渚博物院凝视展品的那一刻,5000多年历史的良渚文明和1000年的新西兰文明,仿佛产生了一种连接,这让凯特对良渚有了更多亲切感。

  说到“礼物交换”,凯特从随身携带的包中掏出一整块巧克力作为交换礼物,送给了我们,“它是新西兰的国民品牌。你知道,新西兰的牛奶很知名。这次旅途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希望通过这块甜蜜的巧克力能留住你们对新西兰的印象。”

  这几天采风活动中,凯特不断参加点茶、书法等各种中国文化体验。在湖州荻港渔庄,当她看到当地村民们用捕鱼工具等自制乐器演奏渔家乐曲时,也情不自禁拿起绑着红布条的鼓槌,跟着节奏敲击木桶,加入演奏中。

  一切对她来说,都新鲜感十足,也给她的创作带来了不少灵感启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良渚论坛;采风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