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给农业装上“大脑”,杭州彭公未来农场联合创始人董剑峰——

别人在种地,我在全国种数据

字体:
—2023—
12/05
07:27:05
2023-12-05 07:27:0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肖淙文 唐骏垚 通讯员 徐颖

  开栏的话:一滴水珠能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江潮涌可展现时代的澎湃。当前,浙江人民正满怀豪情地 “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钱江两岸处处是弄潮儿的身影。在这里,创新、改革、开放的故事说不尽;在这里,拼搏、进取、励志的事迹道不完。本报今起推出《钱江观潮》专栏,报道贯彻落实总书记殷殷嘱托的基层新实践,讲述“你我他”努力筑梦、踏浪而歌的故事和精神风貌。首批推出一组新农人报道,敬请关注。

  浙江在线12月5日讯(记者 肖淙文 唐骏垚 通讯员 徐颖)董剑峰有一句口头禅——“这不算高科技。”

  在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未来农场,轻钢结构大棚连片矗立在田间,不仅能通过数控光照通风,还能抵抗10级台风,这是现代农场的“骨架”,但“不是高科技”;

  水肥控制室内,一体化设施让营养液由管道泵向整个农场,自动化精准浇灌每一株植物,这颗“心脏”也“不算高科技”;

  小番茄吊在空中,草莓种在高架上,蓝莓养在花盆里,蜜蜂在田间自然授粉,这些“血肉”还“不是核心科技”。

  “你觉得,一个农场是不是还少点什么?”董剑峰指指自己的脑袋,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团队开发的“一起来种地”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平台,“这个农业大脑,才是高科技。”

  有了“大脑”,农事管理没有了距离的概念。12月2日,新疆阿克苏51团的果园基地,为西梅叶面施肥后,员工刘泓清上传了植保工单。系统中,一条任务数据即时“入账”,汇入整个农业生产管理大数据后台。借助自动化设备和人工采集,再加上自创的算法模型,一朵苹果花的绽放,一泵肥料的注入,一颗番茄的变红,都是一次数据生成,进而推演出下一步农事管理决策手段。

  投身农门前,46岁的董剑峰是半个“码农”,和其他新农人不同,“别人种地,我种数据。”

  从杭州起步,他带着自创的数字化种植模式走向全国,新建农场在哪儿,虚拟的数据中心就在哪儿。一年不到,已经“收获”了来自全国五省11个自建农场的40万条农业生产数据。

  “种数据”的过程中,这个理工男没少和团队“干仗”。在云南哈巴农场员工扎西眼中,董剑峰像个“疯子”。数据真实精准的前提是农业标准化,扎西写的种植指南总被他挑刺,“‘摘苹果前把指甲剪平’这种细节你得写进去。”

  团队专家马少峰常被他的刨根问底折磨,“你说少量开花,多少朵算少量?”为此,董剑峰和马少峰翻遍论文,还带着一群年轻人用统计学方法,数了800亩地的1000棵树,把传统农业的“感觉”,化为了实打实的数据。

  但最后,他又总能以“数”服人。在云南香格里拉,扎西所在的苹果基地已能用数字模型指导决策。通过输入果树直径、树龄、气候等数据,“大脑”自动计算出各个品种的最佳亩产区间,并给出指示,将基地苹果总产量控制在500吨左右,就能保证果树持续产出高质量果实。今年,通过两次疏果和精密的生产管控,10月,农场完美实现了当季的预测产量,误差不到5%。

  “相信数据,不只在于它精准高效,更在于它是年轻人愿意参与的农业模式。”在董剑峰看来,新农业要让非原生农民可加入。如今,团队的130名新农人中,85%是80后、90后和00后,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占到了50%。

  已经有人通过农业新模式收获了甜美的人生果实。3年前,24岁的扎西从零开始学种地,今年是他担任云南哈巴农场技术主管的第一个产果季,他的女儿在苹果成熟时出生,就取名“小苹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农业;数字化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