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现场见证!“国宝”中华秋沙鸭连续9年来安吉越冬栖息

字体:
—2024—
01/14
23:55:56
2024-01-14 23:55:5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邹宸

  清晨的浙江安吉赋石水库,水面仍泛着雾气,宛若仙境。

  来到这里,记者和同行的越冬水鸟同步监测调查组有着同一个目标,追“国宝”中华秋沙鸭。

  安吉赋石水库。 邹宸/摄

  由于雾气太大,队员们几乎连隔着水面相连的山脉轮廓都看不清,但调查点组长田延浩仍然充满信心,因为赋石是安吉最早发现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越冬的栖息地,自2015年冬季首次发现以来,它们已经连续8年如约而至。

  接近上午9点的光景,日升雾散,终于可以登船,宽广无垠的水面上,放眼望去一片寂静,远处山麓依稀可以听到一两声鸟鸣。“赋石是‘浙北第一库’,湿地面积约有790公顷,基本上中华秋沙鸭可能出现的点位都要细致地溜一圈,另外沿途再记录一些其他的鸟种。”田延浩介绍。

  正在观测水鸟的田延浩等人。 邹宸/摄

  “好像是一群‘普秋’(普通秋沙鸭),大概70只,我再仔细看看,有没有混在其中的‘中秋’(中华秋沙鸭)。”行至砂沟附近时,持续远眺的调查队员们发现了情况,招呼船缓缓慢下来,减小动静,避免鸟群受惊扰纷飞影响观测。

  很可惜,这批当中没有混杂“中秋”的身影,在记录完位置和数量后,船只继续发动向前。

  就在日回山脚的水库尽头附近,惊喜来了,6只中华秋沙鸭出现在了视野里,队员们让船停泊在了靠近其50米左右的位置,赶忙举起相机拍摄记录。

  雌性中华秋沙鸭。 调查组供图

  雄性中华秋沙鸭。 调查组供图

  透过望远镜,记者清晰地观察到了这种中国特有物种的非凡魅力:头及上背部较下体部分颜色区分较大,脑后羽冠修长如马尾辫一般,橙红色尖喙和脚蹼十分醒目,尤其是两胁体羽带有明显的鱼鳞状黑色斑纹,使其与普通秋沙鸭区分开来。据队员们说,它的斑纹恰似“祥云”图案,赋予了它别样的风韵。

  “怎么明显有两种头部颜色迥异的‘中秋’,是性别不同吗?”记者问。

  贴水面翱翔的一雄一雌中华秋沙鸭。 调查组供图

  “正是如此,雄性‘中秋’头部和颈部呈黑色,在阳光下颇有光泽感,雌性则呈棕褐色,整体偏灰些,它们体型相似,和‘普秋’也差不多大小。”田延浩等人笑着解释说。没等观察多久,这群对环境十分机警的中华秋沙鸭就踏着“凌波微步”结伴群飞。

  船只返回行至砂沟至走马村一带,视野中又飞过4只另一批中华秋沙鸭,它们飞行速度极快,转眼间就消失不见。

  在小杭坑水域,队员们还观察到了“老客人”鸳鸯近550只。据安吉县林业局随队的调查人员介绍,每年来赋石过冬的鸳鸯数量占比较大,种群数量能够维持在300-500只。

  成群的鸳鸯。 调查组供图

  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地,总蓄水量达2.18亿立方米的赋石水库,年年都能够迎来大批越冬候鸟,尤其是吸引对生存环境条件和水质极为挑剔的中华秋沙鸭,正代表着安吉水域生态环境的优越性。今年又一次记录到中华秋沙鸭,也意味着它们连续第9年选择赋石这片绿水青山越冬栖息。

  据了解,每年在赋石水库的中华秋沙鸭最大数量稳定在20余只。安吉县林业局自2016年开展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监测工作以来,除中华秋沙鸭外,还陆续在此记录到其他野生鸟类15目39科1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额雁、鸳鸯、灰鹤、鹗等18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鸟类斑嘴鸭、罗纹鸭、普通秋沙鸭等13种,另外还发现了浙江新记录日本鹡鸰。

  本次赋石水库区域监测到的主要鸟种。调查组供图

  田延浩说,前一天他们在位于赋石南端的另一饮用水原地老石坎水库进行同步监测时,同样记录到了中华秋沙鸭种群,其中水面监测到28只,陆地监测到18只。

  “赋石是最早,而老石坎是最大,是‘中秋’在安吉范围内最大的越冬聚集点,每年种群数量稳定在40只左右。”安吉县林业局随队调查人员表示,老石坎的鸟类资源同样丰富,自2016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共记录野生鸟类126种。

  “净和静,是我们能够为这些迁徙而来的精灵所能提供的最好环境。”7年来,为保护中华秋沙鸭、鸳鸯等珍稀濒危越冬水鸟,安吉县林业局持续联合两大水库管理所以及周边夏阳村、缫舍村、新上塘村、汤口村、茅山村等5个村开展越冬候鸟监测和栖息地保护工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水鸟;安吉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清晨的浙江安吉赋石水库,水面仍泛着雾气,宛若仙境。来到这里,追“国宝”中华秋沙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