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揭晓

字体:
—2024—
01/22
08:12:09
2024-01-22 08:12:09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马黎 郭楠

  1月21日下午5点,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评选结果揭晓。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现场宣读了名单——

  这十项重要发现牛在哪里,我们为大家划好了重点——

  浙江考古奥斯卡,今年已是第八年,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导,浙江省考古学会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潮新闻·钱江晚报支持。

  就像这次评选海报上的生僻字主题“大𠱼”,这是一场浙江考古年度大考,22个入围项目的考古领队,放下手铲,从田野中走出来,在这两天亲口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这一年的考古成果,这也是与公众的一次交流。

  “我选取了墓志中特别喜欢的两个小故事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十分感动,我也经常在想,我为什么这么感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95后考古人刘倩,讲到杨抱元墓志铭的释读时,有一点动情。

  “浙江做商周考古的人,一直觉得‘越’的名声不够响,我们对良渚是非常嫉妒的。”主持人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罗汝鹏,听完绍兴亭山遗址群的汇报,把大家逗笑了,接着又有感而发,“徐新民老师并不是做商周考古的,但是这几年在亭山遗址群做了多少工作,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在徐老师身上看到,考古使人年轻,徐老师又焕发春天了。亭山的发现对商周考古来说是一剂强行针,我们有了一个可以和良渚媲美的遗址。”

  他们曾经住过的村子,他们死后埋入的墓葬,她生前用过的粉盒,他出征前擦亮的青铜剑,千百年后,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没有那么猎奇,但会让人感动,也可以让人年轻。这就是属于考古的温度,日常的,也是长久的。

  宁波奉化陈王遗址,发现了河姆渡文化四期、良渚文化、战国时期、汉六朝、唐宋时期的遗存,以史前时期遗存为主。这是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典型平原低地型聚落址,出土遗存时代特征明确,对完善区域文化序列有重要价值。河姆渡文化四期到良渚文化阶段墓葬在葬俗方面存在一定延续性,对研究宁波地区河姆渡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墓葬形制演变和社会发展模式变迁等有重要意义。

  2023年浙江的新石器考古,很多跟石头有关。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沈家畈遗址,遗址年代可划分为良渚文化时期、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四个阶段,以新石器时代遗存最为丰富。证明这里存在一个石器加工场性质的手工业作坊,填补了长江流域史前石器生产制造链条的空白,为史前磨制石器加工技术、工艺专业化及人类对周边资源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沈家畈遗址出土石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沈家畈遗址是开展史前时期石器加工生产以及流通的一个非常好的遗址。前些年,省考古所把良渚遗址群1000平方千米内的所有石器做了石质鉴定,发现这么多石器的石料并不产于遗址群所在的C形区域,而是要到很远的地方采集。比如做石锛,这是良渚社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良渚人要专门选用一种条纹状的硅质岩来制作。这种石料,在分水江流域上游的位置可以采集到。而沈家畈遗址共发掘清理良渚文化时期灰坑、墓葬、柱坑、石器堆等遗迹200余处。王宁远建议可以对整个分水江流域开展系统调查,“这是一个石器加工的重要地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湖州毘山遗址在1957年便发现了,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探索,2023年在聚落考古中又取得了新突破,比如晚商时期毘山遗址聚落规模达90余万平方米,是太湖流域的一处中心性聚落。毘山遗址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为后续“毘山文化”的提出准备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环太湖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也为探索这一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吴越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罗汝鹏说的可以和良渚媲美的商周遗址新发现,就是以亭山为中心的绍兴亭山遗址群,已发掘的亭山、南山头、南山等3处遗址,为越国核心区的功能性区域,是越国强盛时期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为越国都邑所在。

  亭山遗址群青铜剑

  汉唐宋元考古方面,比如台州章安故城的发现,实证了章安街道回浦村长嘉屿山南面区域为章安故城所在地;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就是去年年底上过热搜的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发现了8口六朝时期水井。这批水井类型多样,有土坑井、陶圈井、砖井、陶圈与砖组合井。北宋元丰元年(1078),余姚学宫就迁址于此,此后历代多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民国时期又在这里兴办学宫小学,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第一实验小学。这次发掘,完备了余姚学宫地块的沿革信息,丰富了汉六朝时期余姚南北双城发展变迁的材料。

  安吉青龙村墓群,清理墓葬51座,窑址1处。墓葬类型主要为砖室墓和竖穴土坑墓,时间从西周至明清。其中,M28、M30应为孙吴西晋时期合葬墓,规模大,等级高,皆东西向,双层砖砌垒墓壁,带排水沟,均为四边券进式穹窿顶与拱券顶组合的前后室结构,两墓之间有甬道相通。M28、M30、M33在我省已发现汉六朝墓葬中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审美价值。

  而两个明星级项目——黄岩沙埠窑遗址和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都上榜了。

  沙埠窑遗址已基本构建起沙埠窑北宋中期至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填补了南方青瓷业发展缺环,部分瓷器质量达到当时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和贡御标准,与北方瓷业共同引领北宋中晚期瓷业文化新时尚。沙埠窑的发现对于探讨北宋时期陶瓷内外销议题、重新审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瓷器的年代和产地、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网络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前几天,它也刚刚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初评。

  沙埠窑遗址瓷器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去年已经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朔门城门—瓮城区是2023年考古发掘的重点,目前早晚两期的城门、城台、城墙及瓮城基址已基本揭露出来,城址叠压关系清晰,基本厘清了朔门区域的分布范围、平面布局、建筑样式和历史沿革。瓮城北侧及3号码头南部北宋江岸得到确认,岸线变迁轨迹更加清晰。其中瓮城北侧石砌驳岸保存较好,揭露长度约12米,外有木桩围护。目前,北宋、南宋、元明、清代的海岸线已基本查明,为各时期港区布局、功能研究夯实了基础。

  古河道内2号沉船清理工作也在继续,沉船东、南、西北侧新发现3具人骨遗存,其中东侧者保存较好,推测与木船同期沉没溺亡于此,可能与船难事故有关,船舱内有部分瓷器露出,进一步活化了千年商港的历史场景。

  目前,朔门古港遗址已发现台阶式码头、斜坡式码头、三级月台式码头、单级小码头、木栈桥式码头和近岸埠头,码头体系更加丰富,堪称宋元时期码头建筑的杰出范例,进一步活化了千年商港的历史场景。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鸟瞰

  2023年浙江考古的亮点和成果,当然远远不止榜单上的这十项。入围此次重要发现的考古项目,各有亮点,还有隐形的故事,而发掘也远远没有结束。考古就是这样,没有结束,只有开始。

  比如已经持续发掘多年,评选当天还在发掘的杭州圣果寺遗址,无疑是吴越国考古的新突破,圣果寺主体建筑区由至少三级台基组成,自上而下,层层递进,台基间总落差达7米,规模宏大,营造考究。

  “圣果寺就是吴越国建的护国寺院,性质已经很明确。”听完汇报,主持人李晖达补充了定性。有意思的是,大家都对一片底款为“御厨”的青瓷片很感兴趣,它的旁边不远,还出土了两个灶,“是不是就是圣果寺厨房里的用品?”现场各种讨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说,唐宋时期的寺院、墓地考古,最终的成果形式是全面复原自然环境下的寺院和墓地的物质形态和外观,他建议引入“景观考古”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下,把山水形势、寺院和墓地布局、单体遗迹、出土文物、地面植被等各自独立的信息整合起来,构成一有机整体。对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址而言,“景观考古”的概念可能比“聚落考古”更准确,也更适用。至于南宋初的杨存中、韩世忠这样的人物,墓地恐怕只是一种政治、经济实力的宣示和象征,墓地背后的故事,才真正令人细思极恐。

  杨存中是宋高宗的心腹武将,官至太师。开头让女考古学家刘倩感动的墓志,就来自杨存中的女儿杨抱元。她的墓在德清上杨村被发现,也是杨坟唯一经考古发掘证实的与杨存中密切关联的墓葬。

  “我后来想,自古以来,女儿的归宿,对父母来说是心头的一件大事。而杨抱元去世前,对父母说了这么一个梦,安慰了他们。她的孝和善是我通过考古发掘,想传递给大家的。”刘倩这样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考古;发现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