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与陆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最终将亚洲、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关于周边海外各国的历史,在中国的史籍中,保存有丰富的资料。
“浙江图书馆藏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展”,陈列馆藏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文献,通过“碧涛帆影”“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三个板块进行展呈和诠释,以求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自2023年12月28日开展以来,收到各界好评,本周是展览的最后一周。
碧涛帆影: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简史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从秦汉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分为经由黄海、东海海路最终抵达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东海航线,和以徐闻、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为起点经由东海、南海海路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包含阿拉伯半岛、非洲东部海岸)的南海航线。
中国古代海上丝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转变于明清,一直绵延于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长河中。
这一部分展出的历史文献有《镜花缘》《筹海图编》等。如《筹海图编》,是明代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时,为防御倭寇编写的海防资料图集,其中的“沿海山沙图”,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以《筹海图编》为代表的明清文献,展示了明清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收缩。
《筹海图编》
互联互通:繁荣的海上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不只是向外传播丝绸,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它把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也把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犀角、象牙、香料;矿产如:沙金、白银、黄铜;动植物和经济作物如:棉花、龙眼、缅茄和从南美引入的玉米、番薯、烟草、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新品种传到我国。
这种发明创造和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这部分的代表文献有《织纹图鉴初编》《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织纹图鉴初编》是来自日本的历史文献,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日本联系起来的历史。
《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
互学互鉴:中外文化交流
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的文化交流日渐密切。中国历朝均有能人异士,因为各种原因经由海道,游历域外,有奉旨出使者如郑和下西洋,有西天取经者如释法显,有战败被俘者如杜环等,领略各种异域风情后撰写成书。亦有根据他人经历而作关于海外风情的著述。
同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异域人士,也根据自己在华所见所闻,著述成册,从而影响世界。这些都为后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这部分的展品有《吴友如画宝》《大唐西域记》《游历秘鲁图经》等。《游历秘鲁图经》是晚清兵部官员傅云龙编撰的“游历图经”系列中的一本游记。
傅云龙是浙江德清人,光绪十七年任外交特使,归国后出任机器局会办兼海军衙门帮办。作为总理衙门派遣的出洋考察官员,傅云龙等人去了日本、美国、秘鲁、巴西等地,撰写了游记,详细记录了当地天文地理、风俗食货、考工兵制等。《游历秘鲁图经》展现了清代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
《游历秘鲁图经》
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及地区,在古代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从留存于世的域外汉籍就可见一斑。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撰写、刊行的书籍。浙江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域外汉籍。
展览主题:浙江图书馆藏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献展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28日-2024年1月27日
展览地点:浙江图书馆之江馆5楼典籍陈列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