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1日讯 全省“新春第一会”在龙年开年发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强音。对会上擘画的“推动各类人才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各尽其才、大显身手、奋发进取、竞相奔腾”的生动未来,我省各地的创新型人才、技能人才、企业家人才和从事人才工作的干部倍感振奋,纷纷就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着力造就拔尖人才,创新海外引才方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全省“新春第一会”的这句话感受颇深。自成立以来,西湖大学以创建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为目标,面向全球遴选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人才要发挥光热,需为其搭建好舞台。“我们实行与国际化接轨的长聘、准聘教研人员聘任体系,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大胆创新;建立200多个独立实验室,赋予科学家充分的科研自主权。”施一公说,良好人才生态下,各类人才百花齐放、创新成果充分涌流。过去5年,西湖大学已产出“发现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首次解密精子活化开关CatSper通道体”等30多项重大原创成果;累计孵化45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省委对人才强省建设的部署,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期待,让我们使命在肩、倍感振奋。”施一公表示,接下来,西湖大学将持续优化以人为本的原始创新生态,让更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各尽其才,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为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赋能。
湖州学院生命健康学院博士、副教授孟跃对全省“新春第一会”上提出的聚焦“六大方向”感受颇深。
孟跃长期从事无机功能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简单来说,就是研制新型催化材料,用太阳光照一照就能让污水变清水。“在浙江这片人才沃土上,我深刻感受到了温暖。我也将用自己的知识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孟跃是土生土长的湖州人,2008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家乡工作。
“这些年,各级政府对人才发展非常重视,支持力度也很大,为我们青年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孟跃说,去年,他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到日本筑波大学访学一年,大大拓宽了学术视野。“我的目标是想让科研成果早日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浙江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我很有信心!”他说。
全省“新春第一会”提出,要聚焦尊重人、提升爱才新温度。这句话,让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安明印象深刻。
高安明告诉记者,4年前,主攻芯片设计领域的星曜半导体落户温州市龙湾区。几年来,公司从最初只有两个人,发展成如今100多人的顶尖半导体研发团队,已成功研发并量产一系列国内稀缺的高端射频滤波器和模组芯片。“在温州创业的几年里,各级政府全力帮助人才解除后顾之忧,我们才得以投身研发,这才有了星曜半导体在温州从0到1、从小变大的过程。”高安明说。
“芯片制造领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高安明向海内外人才发出邀约,“一座有着爱才温度的城市,值得每个创业者以身相托。”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核心。浙江宝兴智慧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浩君说,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宝兴智慧在加大研发投入外,积极引进创新人才,目前已汇聚了百人研发团队。去年还先后成立了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心理健康AI联合研究中心,并联合东南大学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助推企业4款AI心理测评产品(整体解决方案)落地。
全省“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浙江省是人才强省,人才相关政策非常优惠,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长期关注民营企业创新人才,给予高水平人才发展的沃土。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我深感振奋,又觉得责任重大。”童浩君表示,今年企业继续加大研发,将再推出6款新产品,同时继续扩大招才引智,力争再招引10名高层次人才。
衢州市人社局职建处处长王瑜告诉记者,近年来,衢州市大力推进“南孔精英”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养,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接下去,衢州市将深入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全面推进市域技能型社会建设,依托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工匠学院等平台,大力实施主导产业技能强基行动、数字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新时代“乡村工匠”培育行动和“一老一小”技能支撑行动,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育品牌。同时,衔接企业、技工院校、培训机构、零工市场等平台,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此外,培育打造一批技能型乡村、技能型企业等可感可及的技能型社会基本单元。
“全省‘新春第一会’发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鲜明信号,我深受教育、倍感振奋,更加坚定了我们推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台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罗文初表示,会上提出的“大人才观”、抓住“人”这个核心要义、人人皆可成才等重要理念,为各地统筹抓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人口人才高质量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协同、引才育才留才齐抓共管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年,台州将以撤地设市30周年为契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展“引人留人”“青年英才聚台州”等专项行动,着力打响“青年发展型城市”“工程师之城”品牌,以“大人才观”统筹推进各支人才队伍建设。
(本报记者 丁珊 徐坊 张银燕 王波 于山 杨群 通讯员 吴建斌 张珂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