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5日讯(记者 吕凌棘)“呜……”伴随着低沉的汽笛声,轮船行驶至指定海域,随着花瓣撒落,装着逝者骨灰的可降解骨灰罐被缓缓放置入海,回归自然。不留躯体、不进陵园、没有墓碑,这是海葬逝者的选择。
而对于逝者家属而言,每年清明,除了遥望大海寄托哀思外,并非没有凭吊之处。在舟山弄塘湾陵园的最高处,有一座海葬纪念碑,纪念碑旁的石碑上,刻着海葬逝者的名字。
弄塘湾陵园中的海葬纪念碑通体黑色,一朵象征哀思与纪念的金色莲花雕刻其上,周围共有14块石碑,每块石碑可刻约40位逝者姓名。从10年前开始,在征得海葬逝者家属同意后,工作人员会将海葬逝者的姓名刻于纪念碑旁的石碑上,每年也会为海葬逝者举行追思仪式,既寄托哀思,也为他们选择海葬而致敬。
今年清明前夕,记者随着举行追思仪式的队伍来到海葬纪念碑前。大家身着黑衣、手捧白菊,拾级而上。纪念碑坐南朝北,向着南边远眺,可见大海与繁忙的码头,轮船启航的汽笛声清晰可闻。朝北望去,是川流不息的车流与隐现的高楼。
哀乐响起,依次献花,在对着纪念碑三鞠躬后,人们拿上手帕,从左至右擦拭石碑上的灰尘,在为海葬逝者摆上祭品后,又清扫了地面上的落叶与树枝。现场没有烟雾缭绕,也无人喧哗,大家虔诚缅怀,祭品多以绿色环保的鲜花、绢花为主。
在海葬纪念碑前,有不少市民前来祭拜。他们或一人独行,或三三两两,将祭品放置在刻着亲属姓名的石碑前,然后擦拭名字,默默哀思。
“父亲生前就不喜欢吵闹,所以我们特意选择在人流高峰之前前来祭扫。”清明前夕,程先生带着妻子儿女在海葬纪念碑前为父亲扫墓。5年前,程先生的父亲去世,遵循遗愿,程先生为父亲举行了海葬仪式,仪式结束后,又将他父亲的名字刻在了海葬纪念碑旁,每年都前来看望。
程先生回忆着为父亲举行海葬时的场面说,当父亲的骨灰被放置于大海中时,感觉他没有离开,而是化作一滴水。
蔡先生的妻子也选择了在舟山海葬。“我妻子生前一直主张厚养薄葬,曾不止一次对我说,她的身后事,把骨灰撒海里就行了,节约土地。”蔡先生说,“妻子坚持,人来自自然,也要回归自然。以后无论我身在何地,只要望向大海,便能寄托无限思念。”
近年来,舟山深化移风易俗,推进绿色殡葬,从“入土为安”到“入水为尊”“魂归沧海”,随着人们殡葬观念的悄然改变,海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